您所在的位置:e-works首页 > 精英文选

中国制造业三十年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发表时间:2008-10-8 黄培 来源:e-works
关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一直是媒体的热门话题。前几年,媒体热议中国到底是不是世界的制造中心,而后又针对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进行广泛报道,而最近诸见于报端的是关于“中国制造业过冬”的报道与讨论。要把这些问题的是非讨论清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制造业走过的成长历程进行回顾,并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来分析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此,特撰本文,诚挚欢迎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并进行深入讨论。

    4)中国制造同样的产品所消耗的能源和资源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水泥、造纸等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企业仍然是中国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极大地牺牲了环境。例如,重型的铸锻产品制造,对环境有一定污染,西方国家逐渐不再自行制造,转而从中国进口。虽然中国的铸锻产品制造企业获得了一定盈利,但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却难以逆转。

    5)很多制造行业由于底层技术缺失,导致产品同质化,陷入无序的恶性竞争。

    中国制造企业在竞争中自相残杀,相互压价,导致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利润水平极低,很多企业甚至只是靠国家的出口退税而维持微薄的盈利。例如,在每次广交会上,很多外商都利用中国企业之间的鹬蚌相争而渔翁得利。

    6)制造企业盲目扩张,导致了制造行业的产能过剩,效益下滑。

    例如,中国汽车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很低,整车制造企业众多,产能大大超过市场需求。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使得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盈利程度大大降低。今年下半年,汽车行业效益明显下滑,钢铁行业景气程度也大大降低。在最近我主持的一个汽车行业讨论会上,我做了一个调查,30多家企业零部件企业中,只有一家反馈今年的形势比去年好。

    7)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由于核心竞争力的缺失而面临被淘汰。

    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新劳动法的实施、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购买力下降,以及越来越苛刻的国际环保法规的实施等因素,使成千上万的中国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遭遇“灭顶之灾”。而这些企业的倒闭又迅速影响到上游企业。例如,中国纺织业遭遇困境,使得中国的纺织机械、缝制机械等行业的订单大大降低,而这些因素,又使得机床等行业的订单出现下降趋势。据东莞一家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最近一年多,东莞有近2000家制鞋企业倒闭。

    8)涉及民生问题的质量问题,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

    几年前,安徽的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娃娃”事件,171名婴儿受害,13名婴儿死亡。而近期突发的“毒奶粉”事件导致了5万多名中国的婴儿患病,这起事件导致大量的乳制品报废,出口的乳产品被下架,很多国家抵制中国的乳制品,还可能招致大量的法律诉讼。这两个事件集中暴露出中国乳品企业在质量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甚至是遵循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对中国的乳品行业打击惨重。

    我认为,在中国制造业表现出来的这些突出问题背后,有以下深层次的原因:

    1)中国制造业忽视原始创新。

    除了华为、海信等少量优秀制造企业之外,中国制造企业更多地还是以市场和营销为导向,忽视原始的技术创新,研发投入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绝大多是企业只有D(Development,开发),没有R(Research,研究)。大多数中国制造业的企业家还是急功近利,他们注重的更多地是短期内如何迅速地占领市场,提高企业的营业额和利润,而对于开发核心技术的重视程度和投入远远不够,对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几乎仍然停留在口号上面。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的一汽、东风、上汽、广汽、长安等汽车公司,都与国外的汽车制造业巨头组建了多家合资公司制造乘用车,在获取大量的盈利的同时,却没有真正拥有乘用车设计和制造的一些关键技术,例如外型设计、性能仿真与试验、发动机设计等,可以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这些合资公司对中国致力于自主研发汽车的公司,如奇瑞、江淮、吉利等,又构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使得本土品牌的汽车处于竞争弱势地位。很多制造企业,曾经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但多年以来,仍然在吃当年的老本,没有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

    大型国有企业尚且如此,那些将低成本劳动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就更是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管理粗放,而始终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抗风险能力很差。今年以来,东莞地区大量企业倒闭,就充分体现出中国出口导向型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2)绝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的管理仍然十分粗放。

    中国的制造企业如果按照金字塔来划分的话,那么,塔尖上的制造企业已经非常优秀,甚至进入世界级制造企业的水平。然而,绝大多数中小型制造企业,在产品质量控制、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生产制造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还处于很低层次的水平,主要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粗放的管理,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制造企业的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很差,为了制造同样品种的产品,需要比国外多得多的零部件种类。

    很多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更多地是依靠规模的扩张,而不是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导致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不强。例如,素有“缝纫机大王”之称的飞跃集团,今年就由于资金链出现问题,而陷入困境。凭粗放的管理,在竞争尚不激烈的时代,企业还可以生存,而到了竞争白热化阶段,就难以为继了。因此,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很短,关键的原因就是成在营销,败在管理。还有一些优秀制造企业,被资本大鳄控制之后,最终毁于一旦。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责任编辑:赵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