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e-works首页 > 精英文选

2008,中国制造凤凰涅磐

发表时间:2009-1-21 e-works 来源:e-works
2008,对于中国制造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e-works针对2008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评选出2008年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十大热点,让企业对我国制造业发展以及存在问题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节能减排,绿色制造趋势显现

    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的恶化,正让中国制造的代价越来越昂贵,中国制造必须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目前能使资源、环境与发展三者之间保持平衡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就是绿色制造。所谓绿色制造,是指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

    中国的资源利用与环境破坏确实令人焦虑。美国在其工业化的过程中总共消耗了300多亿吨石油和近50亿吨钢,日本用了30多亿吨石油和近11亿吨钢,英、美、日在其工业化期间,人均累计钢消费量分别为22吨、20吨和17吨。而按中国目前的资源耗费,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5.5%,却消耗了全球石油总消费量的8%、原煤的40%、粗钢的32%、氧化铝的25%、水泥的48%、玻璃的33%、化肥的30%、每年铁矿石增量的95%。

    与高需求并存的是资源利用率的低下:中国火电耗煤量千瓦/时为379克标准煤,比国际先进水平高67克;大中型企业吨钢可比能耗为705千克标准煤,比国际先进水平高95千克;电解铝交流电耗为每吨15080千瓦时,比国际先进水平高980千瓦时;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相近发达国家的2到3倍。

    近几十年我国高速的工业化已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已经非常严重,对经济的继续发展、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联合国《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估计环境问题使中国损失GDP的3.5%─8.0%。

    节能减排,走绿色制造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国家在内外双重压力下做出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发达国家因中国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恶化而恐慌,不断地在政治和经济政策上对中国施加压力。另一方面,能源的浪费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确立了节能减排的任务目标,而2008年是完成此目标的关键一年。

    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温家宝总理再次为节能减排提出10项具体措施。国务院各个部门为加大支持节能减排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中央财政对节能减排不断加大投入,财政部宣布,2008年将安排27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推动节能减排工作。 其中,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奖励资金75亿元;中西部地区城市管网建设奖励资金70亿元;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40亿元;“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治理奖励资金50亿元;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及节能基础工作等35亿元。 此外,加上中央建设投资中安排的148亿元,2008年中央财政共计安排418亿元用于支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另外, 地方党委和政府将节能减排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环保监管不断加强,并于2008年4月1日修订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在今年“环境政策与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绿色中国论坛”上,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透露,环境保护部正联合其他综合经济部门制定有关环境税收政策,并结合国家节能减排行动提出了“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等建议。此后,环境保护部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开征环境税的工作,包括制定具体的环境税实施方案,推进落后工艺产品淘汰的税收政策,提出造纸、焦炭等行业落后工艺产品名录,继续完善享受税收优惠的环境保护设备目录等。

    绿色制造是一种先进的制造模式,也是节能减排的最佳解决方案。它使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环境污染最小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节约资源和能源,使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从而达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国家的宏观调控指出了绿色制造的方向,擅长于此的国际企业开始闻风而动,致力于环保事业的跨国企业如GE、ABB、施耐德、日立、三菱等基本上都开始在中国布局市场。国内的机械、钢铁、电子制造等行业也开始不断的引入绿色制造技术,努力促进自身的产业升级。绿色制造的趋势正在逐渐显现。

相关链接:

    绿色制造——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
    http://www.cmwin.com/CBPResource/StageHtmlPage/503/A24420081112131835518.htm

    绿色制造中的物能资源消耗过程研究
    http://articles.e-works.net.cn/Articles/534/Article35054.htm

    节能减排如箭在弦
    http://focus.jrj.com.cn/special/home/jnjprjzx.html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责任编辑:殷爽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