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用友:业内专家共绘RTE蓝图
|
|
----“ERP是否过时?”大讨论之二十三
|
|
|
|
|
|
|
2003年5月26日,用友在主题为“成就实时企业ERP走向实时,用友RTE套件发布会”的网上实时新闻发布会上,联合曾首先提出ERP概念的GartnerInc.,在国内率先提出了RTE(RealTimeEnterprise实时企业)的理念,并隆重发布了用友RTE套件。 在发布会现场,Gartner中国区主管洪刚、用友公司总裁何经华、用友公司产品总监郑雨林等嘉宾,对数十家主流媒体的记者以及登陆新浪等六大网站得网友们提出的有关RTE、用友RTE套件以及用友ERP等等问题,做出了详尽的解答。
一、RTE其实是一种业务能力
中国计算机用户杂志社记者:请问洪总,您刚才讲RTE这个概念的时候,有一句话说,RTE不是一个完整的商业策略,但是后面您介绍RTE的旋风模式的时候,有十个方面,我想了解一下,不是完整的商业策略是指什么?怎么样理解这个问题?第二,我想了解一下,既然RTE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目标,是一种企业的境界,对不同的商业环境和企业状况,就应该有不同的符合RTE方向的最优的商业策略,追求RTE这样的理想是不是就变成了追求一个最优的商业策略?RTE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洪刚:我很感谢一个媒体人是李超云,他在97、98年的时候就认为Gartner是一个很好的公司,尤其对中国的政府、中国的企业有用。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又谈了一下,当然现在李先生在《计算机用户》做总编,就谈到了RTE,当时说这是很好的理念,尤其是对厂家和应用者来讲,《计算机用户》大概已经登过五期很长的、整版的文章。 刚才的问题是很具体的,是属于很基础的东西,我们一直在强调,要说RTE是个梦想不完全,因为已经很多企业在做,其实还有很多公司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手段,也在用实时这个理念,我们谈到了IBM,IBM就提到了这个理念,其他的企业也在提到,各个企业都在做,而且已经做了不少,不过,由于是厂家,因此别的厂家很难用一个理念定义他自己的东西,每个厂家都有自己的。还有一点,各个厂家互相之间是不通的,因为有市场份额的情况,有商业利润的问题,Gartner不同,正反两方都是Gartner的客户,IBM、康柏、微软、HP、SAP,都是Gartner的客户,Gartner做的研究,把正反两方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做了大量的研究,定义出RTE这么一个企业,当然,还有关于刚才说的十个法则、六个原则等等。刚才谈到的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环境,如何使用这个概念,Gartner有一个重要的点,这是任何一个企业的RTE可能都不一样,但是它实质要解决的问题是一致的。 记者:软件行业从来都不缺少概念,RTE用户工程的管理已经实现了吗? 洪刚:刚才那个先生问的确实是很好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等于是分了两个方面,何总那边是一个企业,相当于一个软件的解决方案,如何向一个企业进入的一个手段。Gartner的角度说起来,RTE不是一个软件,不是一个技术,而是从决策者的角度来讲的。这么多年走过来,人们很梦想有一个实时企业,因为它能够创造更多的效益。99年到2000年的时间,国际的许多公司,包括中国公司,碰到的问题更多,很多IT企业往下走,很多企业领导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怎么样才有应变的能力。其实经济的状况已经告诉大家要削减成本。另外,Gartner一再说,RTE就是通过利用最新信息来消除管理和执行其关键性业务流程中的延迟,这是RTE的定义,是一个业务能力。
二、RTE套件是以用友ERP为核心的 每周电脑报记者:请问何总,用友的RTE套件感觉是一种打包的系统,这跟原来的软件有什么关系?用友这次提供RTE的套件的概念,在以后ERP的产品的时候,是不是不再提ERP的概念还是两个平行地提? 何经华:用友的RTE套件是继承ERP产品提出来的一个套件,我们今天推出的RTE套件是继承着过去ERP产品,就好象我们的ERP产品是继承了我们过去的财务软件发展出来的。至于RTE这个概念,RTE这三个字并不是一个产品,就跟电子商务不是一个产品一样,实现RTE的核心就是ERP。我们演进的过程,和企业发展的需求、步调是一致的,跟世界优秀产品的步调也是一致的,根据长期的研究,认为RTE是未来企业重要的业务能力,今天我们RTE的套件是在提升企业具有RTE能力的信息手段。 记者:RTE整合了一些协作软件在里面,对于信息孤岛问题有什么帮助?扮演一个什么样的重要角色? 何经华:用友RTE套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刚才的演讲里面已经介绍了,也就是说协同商务跟供应链,我们怎么样做到从企业内到企业外的呢?刚才讲财务软件是部门级的,ERP是企业级,RTE是企业间的,你的供应链,电子社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更大的范围。另一方面,从技术来讲,通过UAP的平台,我们可以集成第三方非用友的软件,它是标准化的,J2EE的平台,任何合乎国际标准的软件,都很容易和用友的RTE套件结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打破信息孤岛的问题,过去自行研发的,通过一个标准的界面,可以把自行研发的软件合在一起。最后,RTE的套件和产品工程有什么关系呢?我想,产品工程是今年的五大工程之一,RTE套件是工程里面很重要的核心,是同步发展的过程。 记者:RTE概念是怎么样监控的?软件行业从来都不缺少概念,用户工程的管理已经实现了吗? 何经华:刚才我有谈四个就绪,技术、服务、产品,我们基本上是就绪了,所以,RTE我认为它不是一个概念,只是说用软件或者信息化的手段,把一个企业很重要的或者指标性的能力标示出来,我刚才举的伊利的牛奶,刚才新加坡专家,五大全球的案例,每一个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你认为RTE是很虚幻的东西吗?我认为它不是,它现在就有了。RTE是什么?我一直认为是一个业务能力和一个管理的境界,这个业务的能力,事实上和软件厂商,或者是Gartner要不要炒作这个新名词是没有关系的,需不需要把处理订单的流程、速度缩短,需不需要随时知道所有分公司的资金状况现在怎么样,需不需要知道每一个销售网点的销售状况和销售数据?你需不需要知道你这个季度整个企业能够做多少业绩?这些能力,你认为是一些炒作的口号吗?这是非常实际的业务能力,如果你没有办法回答我刚才问的几个问题,你的企业基本上能力是有问题的,换句话说你的企业是在拍脑袋,你企业的运作是拍脑袋的结果。 网友:如何解释ERP和RTE的核心基础?用友现在是做ERP,跟RTE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郑雨林:用友推出RTE套件,是用友进程中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用友RTE套件以用友ERP为核心,为基础,所谓的发展,用友在应用和技术两个层面对ERP进行了发展。比如说应用面,ERP,大家知道,是以企业为中心的,用友的ERP已经从以企业为中心扩展到了供应链,甚至到电子社区,大家可能在何总介绍图片的时候注意到了,用友的ERP里面实际上就是含供应链这个模块的。第二方面就是行业化,用友的ERP可以适合更多的行业,而且在行业里面做得更深,这是应用方面发展的ERP。 还有传统的ERP比较注重业务流程和交易,用友的ERP在管理流程方面有很多的支持。比如说有内嵌的商业智能,还有记分卡等等。 技术方面,组件化的应用,完全百分之百的网络化的结构,还有统一集成的应用平台,所以我想,用友的ERP套件,对用友的ERP是很好的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集成。用友的RTE套件里还有很多其他的应用,比如说CRM,比如说行业应用、集团应用,还有OA等等应用,因此,用友的RTE套件丰富了用友的ERP。最后,用友的RTE套件对ERP在技术上也是很好的创新,比如说,我们的ERP和RTE套件都基于统一的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叫UAP,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用友RTE的套件和用友ERP的关系,就是继承、发展、丰富、创新。 为什么说ERP是RTE套件的核心技术?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利用最新的信息,是刚才RTE的定义,一个实时企业要采用最新的信息,最起码的就是你的业务要自动化,你的业务流程要整合。业务的自动化和业务流程的整合,这就是ERP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说,ERP是实时企业的基础、关键和核心。
三、RTE与JIT,不同年代不同理念
网友:早在七十年代,日本制造业就提出了一个JIT概念,用友阐述的RTE的概念与JIT的概念有什么继承关系?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何经华:七十年代,日本的制造业一直走到八十年代都非常发达,关键在于日本人在业务能力上,生产制造能力上有独到之处,其中独到之处之一叫JIT,这解决了两个东西,一个是时间,一个是成本,制造东西要快,这个东西别人两天做出来,我半天做出来,JIT实际上也是往实时这个概念在走,只是当时没有互联网,很多东西通过电话,通过传真,当时没有今天这个手段,把JIT摆到今天来讲,就是一个实时的生产制造的理念,把成本压到最低,把速度降到最快,把质量提到最高,这就是业务和管理的能力,所以是异曲同工,只是当时的软件技术并不支持所谓的实时。 2000年的时候,互联网非常热,到了2001年,.COM破了,那么互联网去了哪里?这个其实也有答案,互联网被企业内化了,今天哪一家公司不是在考虑各式各样互联网的运用,包括elearningcenter一个电子商务的学习平台,这也是互联网,你通过互联网,用E—mail来运作你企业内部的流程,这也是互联网,所以互联网是被企业内化,而且会越来越内化,内化完以后在企业间开始有了互动,结合过去的软件技术,搭上互联网这个平台,实时企业就不再是梦想,很多企业老总的问题今天就有答案了,过去是没有答案的。 洪刚:刚才何总已经讲了很多了,我从第三方来看这个问题,不是从厂家看,当时JIT的定义是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那个时候的定义和现在的定义是不太一样的,因为现在的RTE可以有效地用技术、手段、应用以及成功案例、失败案例的教训定义出这个RTE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这是从Gartner的角度,刚才讲有十个气旋,有十条法则,大概有三十多篇文章,但是JIT,在当时的定义没有那么完善,但是希望做的事情,也可能就是一样的。
|
|
|
|
下一页
|
|
责任编辑:林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