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orks数字化企业网  »  文章频道  »  先进制造技术  »  先进制造技术综合

2012年PLM征文:机制转型是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

2012/11/20    来源:e-works    作者:陆仲绩      
关键字:底层设计  新兴产业  经济转型  机制转型  
作为一名基层的工程师,对于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当然是从底层开始的。底层设计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找到与顶层设计的契合点,以此作为共同推动和建设自主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要让国家的目标成为社会上每个参与者的愿望,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以此实现机制设计和机制转型的既定目标。

0 前言

    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仍然缓慢,针对结构调整、制度重建的挑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就显得格外突出。“中国制造”这个曾经象征着价廉物美、物超所值的名片,已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然而,“德国制造”经过125年的卧薪尝胆,不仅依靠制造业抵挡住了这次经济危机冲击,而且使得德国经济在全球性恐慌中成了耀眼的亮点。人们从忙乱中发现,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对于稳定市场、提振经济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基石。

    制造业应用软件是科技水平和工程应用的结合和体现,其信息化水平基本能够标志为当前制造业本身的能力,犹如德国的ERP,美国的CAE,无不体现出各自的领域特色。没有自主软件系统的现况表现在实体经济中就是“山寨”、“克隆”的跟随者,所以,自主制造业信息化系统是保障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带有全局性和基础性的实力体现,有特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则是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必要条件。

1 起缘

    大约是2001年间,有幸参加围绕超级计算中心的发展和未来进行讨论,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但都是与计算机应用和研究有关的部门代表。会议布置成四方形,主席台的二侧都安排有座位,围坐的方式。会议分上下二场,我坐在主席台对面的角落上,上半场我没有发言。中间休息时在走道上遇到上海交通大学的老师,她是我在立项申请CIMS项目时评审专家,也是指导我进入该领域的启蒙老师。“陆工,你看计算中心以后应该怎样搞?”,“计算中心没有上面的长期输血,马上就要死的。”,“那怎样才能搞好呢?”。口无遮拦,当时我就认为计算中心的形式已经很难在软硬件飞速发展的同时有更多的生存空间,没有持续的外界“输血”会难以支撑,只有具备自主“造血”功能才能谈发展。“搞CAD,别人不会把图纸放在计算中心;搞ERP,别人不会把数据放在计算中心;可以搞CAE,机器快,容量大,计算完了就把结果那走,而且我们有能力、有基础,可以搞出国外不给我们的技术,做出来了就有了自主“造血”功能。”就一般而言,软件目标客户的相关技术都具有极高的敏感性,所以整个使用过程的安全要求设置尤其重要。她是行业中的领军之人,自然知道CAE的重要性。当下半场会议继续开始时,突然发现她坐在主席台的中央,刚才的话显然有些唐突,谁知她第一个就指名要我发言,当时的会议是大家都在说超级计算中心的重要和长远规划,我就说了句“会后我们再做进一步交流”,几天后,经过些整理,以书面形式写了份关于建设自主CAE软件系统的报告交给相关人员,这可能是我作为个人在向政府机关呼吁进行建设自主CAE软件产业的第一次建议书。

    真正从研究所内部服务向社会要项目要任务的被动转变,本身就是因计算中心的模式在企业里的生存空间决定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速发展注定计算中心是个不断花钱和烧钱的地方,只要单位效益稍有风吹草动,要维持更新换代就是很艰难的事情。那段时间,我们依靠已有应用软件和工程实践的经验,在社会上积极寻找项目创收,在承接了市经委的难题攻关项目后,就尝试着社会上的CAE分析任务。CAE是什么,彩色CAE照片的逼真直观云图给人一种直观的信任感,CAE就成了工矿企业信息化系统中的一个亮点,正巧市科委来调研,希望将其扩充作为示范工程,搞个更大的CIMS整体方案。CIMS是什么,当时不知道,此时有人介绍了交通大学。在交通大学的实验室里,给了指导,还给了一本介绍CIMS的书,这本书可以说是给我们打开CIMS的一条门缝,结合以往CAD/CAE/CAPP等经历和经验,急用先学,描个轮廓再搭构架;以后又有幸遇上浙江大学的教授,他们甚至将一本将出而尚未出版的书稿“COPY”给我们阅读学习,正是“大树底下好乘凉”,不敢偷懒,渐渐对制造业信息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

2 利益

    记得当时CIMS正红火时,听行业发展报告,坐在台下经常可以听到讲CIMS是一门艺术,是哲学,一下子就把坐在下面的工程师搞得有些灰头丧脸、灰心丧气。现在想来,说得也许是对的,说科学应用技术是艺术,是哲学,那同样的,CAE是什么,确实也是艺术啊!现代CAE的数值仿真分析技术,既有印象派的主观感受影响又有写实派的客观真实描述,细微处如工笔能纤毫毕现,稀疏区域似大写意的轻描淡写,空隙处则为飞白留痕。有如欣赏大师的作品,看不懂毕加索,先不要说他不行;喜欢齐白石,也不要说都差不多,想一下,品一下,看不懂是否“曲高和寡”还没到火候,对待CAE的分析过程和计算结果也是如此,多揣摩其中原委,常会令人有顿时茅塞顿开的感觉。而对于制造业来讲,CAE技术是帮助设计师从装备制造业到先进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的核心技术和工具。

    工程科学家是与工程项目和实际应用直接进行沟通的,就是要用工程实践来揭示新技术在工程科学所蕴涵的意义,取代原有技术的传统地位,普及了,新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流行的科学方法。说到哲学,我一向认为晦涩难懂,但经过一段日子的反思和学习,有些觉得哲学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形式,自主软件产业作为社会地位的定义和归属,取决于人们对其与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和关联度。哲学讲究论争,进行逻辑推理,只要不是在故弄玄虚、缺乏自信的空谈,人文科学就有责任以清晰、简约的方式来陈述关于与新兴产业革命、地位和建设相关的问题。学科互相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要让生活呈现出更丰富的色彩,还在于在生活的自身中间能体现出更深层次的指导意义。

    前些时候,有位zkong先生看了《自主CAE 涅槃之火》后在博客中留言,话说得直接、职业:“我不看好高校体内的开发团队(脱离市场,远离工业界,开发工作不够专业化)。 我同意陆先生的观点,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司,会是最有机会突围成功的实体。”

    作为回复,也是所从事自主软件产业的一点经历和心得:

    现在国内已经有许多地方在搞自主软件,包括学校的、研究所的,社会上的,都搞得很不容易。为什么国外的学校、研究所能整个系统出来占领市场,而我们却只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更多的是做些“排疑解惑”的咨询,软件的普适性受限,价值就不能体现出来。走进市场很难,难就难在为何我们就没有产生个“M、S、C”组合,产生个类似Swanson的企业家。

    回想我刚开始想搞软件的时候,是在研究所里,事业单位,计算中心,不愁没活干,搞软件是“横向”项目,旱涝保收,不仅有工资拿,还可以有额外的提成收入。没有压力,动力就不大,全凭兴趣爱好,以后被调去从事自主软件的“公共服务”,才有了干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的冲动。

    有冲动,有激情,不一定能成功。为什么没有成功的道理有许多,其中之一,想来有这么个关键所在:事业单位,衣食无忧,搞好了“锦上添花”,搞砸了就算交学费,虽难堪但可以换个项目再来。然而真的被搞好了,市场效益和社会影响搞大了,却动了看不见的“奶酪”,成为不随群的边缘人物,到时要谈发展那是不可能的。zkong先生所说的“高校体内的开发团队”处在这个当口,就难保脱离这种出路。搞软件开发、搞产业集成,虽然可以有短期的特殊政策、制度给以保护,但作为整个单位的目标管理和考核制度,理论研究和学科培养依然是不变的主流,软件开发在那里是个别的、边缘的,随时随地会随着单位负责人的更迭、变迁而发生临时性制度的变化。如果真的在短时间内被搞好了,其效益和影响“如日中天”,难免又被周围的人所眼红,还想发展又谈何容易,所以所说的不被看好是可以接受的。

    要搞清楚所属单位的主体地位,你把“旱涝保收”的太平盛世搞成“死去活来”的“社会竞技场”,等同与在惊涛骇浪中“搏击风浪”的市场主体。搞应用技术的产业化需要有“下海”的决心,有脱离“安逸”生活的准备,当别人还没有想明白,不愿意,不挨骂是你的幸运。

    理论研究、软件开发、工程应用,是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中的不同环节,要担负市场体系建设、运转重任,确非一人一地可以担当的事情。

    对于产业化,可以研究研究,但真要真刀真枪的去干,特别那些具有政府管理责能、教书育人科研的部门,有许许多多的别的事情可以去做,闹个时髦热闹可以,要想干市场主体的那点事有些难。在事业单位从事企业该干的作为市场主体的竞争营生,为啥难,不妨换个思路想一想。其实很简单,“屁股决定脑袋”,都是“利益”给闹的。

 

分页

3 愿望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为何物,又如何影响和改变着新兴产业的进程。对于这个认识演变的过程,来自有幸参加一个项目评审会时开始的,社会科学家们对推动自主CAE软件产业建设遇到的问题,所提出的指导和告诫。

    2009年初,参加上海市科协“结合工程需求 推动自主CAE产业建设”决策咨询项目。当时,调研和分析了CAE领域的现状和建议,还广泛听取了来自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意见,针对普遍存在着的“重实施、轻规划,重技术、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现象,加强了对社会科学和知识经济时代,聚焦新兴产业体系建设所提示的不同视角。工程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语系是不一样的,工程科学家将新技术应用到工程项目称为科研成果转化;社会科学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社会实际称为价值要素转移。毕竟新兴产业不是“跟风产业”,工程科学家要防止“唯我独尊”,将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说得绝顶重要;社会科学家也要谨防“不思进取”,以“人云亦云”的共鸣,来作为自己的判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缺乏自省和反思的过程,其实是缺乏自信和放弃责任。因此推动新兴产业建设首先要营造一种善于自省、善于创造的文化,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一名基层的工程师,对于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当然是从底层开始的。底层设计遵循历史发展的潮流,找到与顶层设计的契合点,以此作为共同推动和建设自主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制造业信息化是国家的战略新兴产业,国家是目标的制定者,也是完成目标的参与者,要让国家的目标成为社会上每个参与者的愿望,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性能价格比),使每个参与者的愿望成为体现自身价值和国家利益的共同目标,使技术、人才和资金实现资源优化组合发挥最大潜能,这就是机制设计和机制转型的既定目标。

    推动社会发展需要动力,要让人民群众在产业建设的过程中确立自己的价值,才能迸发出创造活力。犹如“打土豪、分田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利益需要;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切身利益,由社会进步所激发的巨大能量同样正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机制的转型就是要设计出有利于每个组织(个体、集体、单位、国家)利益追求的模式,组织有大有小,让每个组织都在发挥自身价值的同时,获得自身利益的追求。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资源(能力、知识等等),保护资源的产权就是保护每个组织的利益。机会应是同等的,不排斥任何一方,通过制度设计满足人们利用自身技能或知本进行物资追求或精神享受的交换。使得每个小的组织都有了各自的机会,大的组织才会有希望。

    当前产业结构转型和新兴产业建设不仅需要市场的“无形之手”给以磨练,也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予以驱动,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会有“市场失衡”的时候,事物的二个方面,仅仅依靠政府的强大资源动员能力和对市场的强力行政扶植是不够的,还要依靠市场激励机制的效率提高和价格形成才能形成和实现持续增长的社会环境。环境建设“应该是注重发展阶段,关注社会公平,提供包括物质利益、价值取向、文化权益、法治环境等在内的人的发展所必须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的机制设计,机制设计是以充分尊重和保护所有参与者的利益,调动起每个参与者自身能量和积极性的改革为目标。培育新兴产业的各个阶段中都贯穿着众多社会组织的多层次多领域参与和共享,发挥每个参与者的作用是决定产业转型方向和成效,是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成败的标志;引导每个参与者的热情是实现产业转型愿景的基础,是改革顶层制度设计时所依据的出发点,因此选择和设计具有扎实可行的机制(规则和契约)以实现经济转型的既定目标,使已经集聚起来的知识资源和社会能量成为打破现状的“爆发点”。

    在经历了经济改革发展和遭遇金融危机冲击后,人们对产业转型所给予的认识和期望,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集聚起所需要的人气、共识,以及技术贮备,这是改革开放所积聚的调控红利。“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而新兴产业建设要摆脱“屡战屡败”的怪圈,就须在经济体制转型的同时进行政治体制的转型,而不只在“创意”类进行小修小补,两种转型互相交融相互作用才能防止“屡败屡战”的悲剧重新发生。

4 结语

    推动新兴产业建设需要有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不同于个人的愿景设计,个人愿景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是提振个体精神的奋斗目标。顶层设计要动员更多的底层付之行动,需要与个人愿景相结合,特别是尊重个人的首创精神,给个体以“幸福感”和“认同感”。底层设计则是个人响应顶层设计所做的种种思考和实践,在其中有所付出,分享成果,体现价值。国家的顶层设计和个人的愿景设计之间的差别是不说大无当的话,多做起而行的事,体现的是人心所向、双向互动。

    制造业信息化是体现整体实力、提升竞争能力的关键。“Made in China”需要自主的制造业信息化系统,需要你我的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程玥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相关资料
e-works
官方微信
掌上
信息化
编辑推荐
新闻推荐
博客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