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orks数字化企业网  »  文章频道  »  工业自动化控制  »  数控技术

中国机床之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2020/6/8    来源:知识自动化    作者:林雪萍      
关键字:数控机床  
全球机床在如何变化?中国机床之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前言:18罗汉陨落

    随着中美科技战的升级,芯片断供像是推翻了黑色的多米诺骨牌,从芯片到软件,从材料到半导体设备,一张张底牌被翻出向上。担忧就像一层一层剥洋葱一样开始蔓延,不得不让人对机床感到深深地担忧。作为工业母机,中国机床产业,一直大而不强,不大反弱,在高端设备进步维艰,在中端领域则受到中国台湾机床的侵蚀。

    中国机床的历史,跟中国的工业体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五期间的156工程项目和向西部地区挺进的大三线建设,基本确立了中国工业体系的框架。这其中,18家国有机床厂,堪称是十八罗汉,曾经起到定海神针、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这个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体系,在经过四十年之后,已经摇摇晃晃,一直未得到过认真的修补,甚至许多地方被损害。而在加入WTO之后,开放的、需求激增的全球化市场,为这个体系注射了一针强心剂。一个全球化的补丁,让它又能向前狂奔十年。

    然而,这样的体系终究是脆弱的。在更深层次的市场竞争中,整体衰落,也是难免的。当年的中国机床行业18罗汉,最后归宿基本是黯淡无光。要么被并入到大的工业集团里,要么被民企并购,这说明些破产倒闭,能够保全的仅剩济南第二机床厂。

十八罗汉归宿图

图1:十八罗汉归宿图

(作者自绘图,版权归作者所有)

    除了济南二机床,中国18罗汉基本全军覆没,这说明中国机床体系,已经走到尽头。唯有重生,中国机床需要重构一套全新的体系。

    那么,全球机床在如何变化?中国机床之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机床天下大势

    美国Gardner公司对世界机床行业的统计调查显示,全球机床消费在2019年为821亿美元,这是自2010年世界开始从全球经济大衰退中恢复以来,机床市场的最低水平。在这个下降通道中,2019年中国机床消费在全球的占比,十年来首次低于全球的30%。

    美国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中,2019年消费了97亿美元的机床产品,同比降低不多。随着制造业向北美回归,美国机床消费型态,也呈现出回岸制造满足本土消费的特点。

    德国产量虽有退坡,但德国和美国在全球机床生产的份额均有所增加。而其它机床生产排名前15位的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机床生产所占份额增长的国家只有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加拿大,显示出了全球机床生产的重心从亚洲向欧洲转移的明显势头。

    从Gartner的这些数据,可以看到,机床消费正在从亚洲流失,中国力量变得更弱,而美国和欧洲都有所抬头。可以说德国、日本的领头羊位置,牢不可破;瑞士偏守高端一隅,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则是发展中的大变数。而中国机床,还有更大的心病,就是高端机床久攻不下。

    十五年来,中国高端机床行业跟德日瑞士的机床差距越来越大(济南二机床是唯一的例外)。行业规模曾经全球第一、第二的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都不得不债务重组,只是一个大时局之下的缩影。

起落:十年一次的反转周期

    2001年到2012年期间,入世十二年,正是中国机床行业突飞猛进的岁月。而在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一举跃升到全球第一大机床生产国,一直保持到现在。2019年中国机床产量194亿美元,全球份额仍然达到23%。

三大机床国的产值变化(2002-2012年)

图2:三大机床国的产值变化(2002-2012年)

(source:Gartner)

    然而,中国大陆机床行业处于严重的贸易逆差状态,2015年进出口逆差达54亿美元。中国机床的贸易逆差,全球排第60名。

中国逆差最大,日本顺差最大

图3:中国逆差最大,日本顺差最大

(Source:Gartner 2016年机床报告)

    根据Gartner的报告,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机床消耗量分别是第二和第一。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全球头60名进出口差额中,机床贸易逆差,中国和美国分别名列倒数第一和第二。

    在2017和2018年,中国贸易逆差仍然稳定在50多亿美元。直到2019年,这个数据才在大环境剧烈变动之下得到了缓和,贸易逆差降为28亿美元。

    中国机床2019年出口占比大约为20%,但出口最重要的市场是越南(10.8%)和印度(8.8%)等。这跟中国工厂向东南亚的搬迁,呈现了高度吻合的特征。

这对于许多相信后发优势的人而言,“弯道超车”不仅没有出现,机床却发生了 “弯道脱轨”的现象。

 国际化并购从全面出击,到一路下滑 

    在中国机床火爆发展的时候,国际化并购曾经被寄予扭转时局的厚望。

    2004-2010年期间,中国采用全新的策略,走向海外市场,国际品牌并购,成为一场盛宴。除了秦川机床在美国收购了拉削的联合美国工业UAI,重庆机床并购英国PTG公司三个品牌获得了螺杆机床的技术,中国机床行业的重大海外并购,大多集中在德国。沈阳机床和北一机床分别收购了龙门铣床的顶级品牌希斯和瓦德里希科堡,而在平面磨床领域占据40%市场份额的杭州机床厂则收购了德国磨床aba,大连机床厂控股了专注航天航空领域的高速铣床公司德国兹默曼,哈尔滨量具集团收购了德国测刀仪专家KELCH,上海机床厂收购了德国Wohlenberg车床。一时间热闹无双。

    然而这些并购最后结局却是另外一番景象。aba于2010年申请破产,被德国同行接收;KELCH在2010年申请破产,重组后在德国新厂运营;瓦尔德里希科堡自2011年后连年亏损;大连机床被F.Zimmermann原股东于2012年收回股份。而希斯,则在2019年年年初申请破产。吃进嘴里的,几乎全部吐出来。

    十几年过去了,这些收购大多都以失败告终。国际化并购的答卷,中国机床界几乎得了零分。海外并购中纷纷折戟,反映了机床这个行业的残酷本性。

    2008年金融危机后,纺织机械出身的常州金昇实业收购德国前五大机床厂EMAG 50%的股份,让这家以车床名闻天下的德国企业再次缓了一口气,重新大放光彩。而巨轮股份则控股电火花机床OPS。但金昇和巨轮的主业都不是机床行业,缺乏并购后的深度整合,很难实现协同效益。实际上,金晟只是战略投资者,并不插手经营管理层。随着2010年以后全球汽车行业的超长期景气,让埃马克(EMAG)依然保持很好的发展,在2019年仍然名列世界机床前10名。

    苏州信能2010年收购德国珩磨机床公司DEGEN,但后者跟另外两家龙头企业德国的格林和纳格尔相比,技术实力和行业影响力相差还是太远。这些交易增加了胜利的记录,但并未造成决定性的胜利。

    科大智能公司于2018年收购了德国专机机床公司MAKA,后者在非硬质加工件如塑料、铝、碳纤维等方面,表现突出。虽然只有100多人,但有着独特的市场地位。然而,在后续的交易交割中,很不顺利。而最近中国投资者,正打算收购车铣加工中心惠勒喜勒。这家蒂森克虏伯的前公司,辗转出售,几家接盘者都未能重组成功。最后一次是从美国工业机床MAG公司卖给台湾友嘉。几番折腾,技术内涵早已经耗尽。

    然而也并非全无亮点。甘肃星火机床在2009年收购法国索玛机床,得以引进了精密复合多轴的数控车床技术。作为车床领域最早引入人造花岗岩的企业,索玛与星火形成了全面的技术融合,大大地促进了星火的技术发展。而星火也牢牢地控制着董事会和管理层。国际并购是一门大学问,它背后需要精准的计算和文化的融合。

    2012年中国机床到达了一个巅峰。实际上,自2011年以来,我国机床市场萎缩占了全球的近一半。从那一刻开始,中国机床业绩的下滑,让被高速增长所掩盖的深层次问题,彻底暴露出来。机床软肋,终于成为包不住的火。而海外并购的诸多案例,表明了中国机床界,无法通过收购国外品牌来解决行业提升。海外机床品牌,就像硬石子一样,没有鸵鸟的大胃,是很难消化的。而中国机床暂时还没有这样的胃口。

责任编辑:杨培
e-works
官方微信
掌上
信息化
编辑推荐
新闻推荐
博客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