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orks数字化企业网  »  文章频道  »  产品创新数字化(PLM)  »  EDA

告别2G时代?或许没你想得那么快

2018/4/25    来源:数字尾巴    作者:佚名      
关键字:2G时代  2G  
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似乎每年关于2G退网的猜测和消息都会引来公众的热烈讨论。最近,联通一则《中国联通有序推进2G网络减频工作》微博文章,再次引爆了2G退网的讨论。

    在国内,截至2018年2月底,不计算loT物联网设备,移动联通电信的2G用户依然接近3亿,约占三大运营商14.44亿用户总量的25%。

    既然有如此庞大的基数,为什么电信运营商对于2G减频甚至退网的意愿还是如此强烈?

    利益催生需求。之所以三大运营商明面或者暗地对2G网络减频以清空部分频段,一切都是因为利益使然。无论是盈利需求驱动抑或是为5G未雨绸缪,运营商都有推动2G减频退网的强烈动机。

2G网络成为盈利压力陡增的运营商不得不甩的包袱

    2017年度,中国移动营收同比增速为4.5%,电信和联通这一数据分别为3.9%和4.6%。而对比2016年三家运营商的增速分别为6.0%、6.4%和-1.0%。

    除了联通2017年经历混改、引入投资整体改革,营收增速实现增长之外,移动和电信的同比增速都大幅放缓。分析认为,运营商增速放缓主要是因为相关政策推动的“提速降费”改革。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内,运营商先后在政策要求下取消了流量月底清零、通话异地漫游等隐性费用,但这还远不是终点——三大运营商已经承诺不晚于今年7月1日取消移动流量“漫游”,不再区分省内和省外流量。这势必又将为运营商营收造成压力。

    而在“提速降费”产生的营收压力之下,运营商除了提前布局5G以期竞争未来用户之外,还迫切需要将2G用户升级到3G、4G网络。

    不巧的是,这两项举措都绕不开“2G退网”的话题。

    低廉资费积淀了庞大的2G用户群体,在压力之下,运营商首当其冲会地会有升级2G用户以提高ARPU(每用户平均贡献收入)的原始冲动。

    目前,三大运营商一共拥有的3亿2G个人用户和超过3亿部政企客户的loT终端,绝大多数是为2G的低资费所吸引而没有向上升级网络。据数据推测,2G个人用户的预估月度ARPU值仅为4G用户(60元)的1/3,而loT领域的2G终端的月度ARPU甚至不足3元。

    因为存在巨大的ARPU潜在提升空间,所以运营商会有如此强烈的动机升级2G用户。以联通为例,早在2016年,联通当年的4G转网的计划投入金额就已经达到了590亿元。

    然而提前布局5G网络同样也要求2G网络减频退网。

    先入局的2G/3G/4G网络占用了信号传播损耗低、覆盖广、穿透力强、组网成本低的低频频段,因为缺乏低频频段资源,国内5G网络在确定了中高频频段之后迟迟无法确定低频频段。业内人士一直要求开放700MHz频段给5G使用,但是因为700MHz频段被省级广电系公司把持,所以目前最现实的方案是重耕2G占用的低频频谱。

然而2G退网并非只是用钱买单这么简单

    但是不管是业界、运营商让2G减频退网的诉求是多么强烈,这一博弈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依然是用户。

    目前三大运营商存留3亿2G个人用户,在如此量级下,即使是通过免费换卡、套餐优惠、折扣购机等手段,考虑到用户接受度、政策渗透率,可以预见依然会有大量的个人用户拒绝迁出2G网络。三大运营商中2G用户超过2亿的中国移动,减频动作集中在用户最少的3G频段而不是2G频段,正是忌惮引发用户反弹。

    或许,强制清退1亿小灵通用户的先例对于如今2G退网是一个很好的参考——自2009年2月工信部发布正式文件要求小灵通设备清频退网起到2013年11月,历时4年之后,全国范围内仍有900万小灵通用户拒不退网,甚至直到2015年初运营商仍未与部分小灵通用户达成退网协议,招致了用户的集体诉讼。

    但是如果和政企用户相比,清理个人用户看起来反倒要更简单一些。

    小灵通是在2G技术成熟的之后的强制退网,而这次2G退网涉及的不仅仅是3亿个人用户,还包括政企用户使用的超过3.26亿部loT终端中的绝大部分。这些loT终端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暂时没有合适的技术方案可以完美替代2G。

告别2G时代?或许没你想得那么快

    loT设备数量多、生命周期长、成本敏感,要求网络覆盖广、费用低、产业链成熟,但是现有的替代网络方案中,运营商主推的NB-loT网络适用场景有限,eMTC网络短期内又无法大规模商用——也就是说,2G退网对loT领域用户来说几乎是一个不能接受的选项。

    所以暂时来看,在政策未正式出台、技术不成熟的大背景下,纵使运营商将2G退网的意愿再强烈,2G网络也不会很快退出舞台。

责任编辑:程玥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相关资料
e-works
官方微信
掌上
信息化
编辑推荐
新闻推荐
博客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