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orks数字化企业网  »  文章频道  »  研发数字化  »  EDA

PCB设计流程与经验分析

2021/2/7    来源:《河南科技》    作者:林秀凤      
关键字:PCB  
印制电路板(PCB)设计流程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前期准备、PCB设计环境设置、PCB元器件位置规划、PCB布线、PCB线路优化、PCB审核和PCB制板。因此,本文分析了PCB设计流程与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印制电路板(PCB)随处可见,它广泛分布在家用电器、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产品里,只要是电子产品,几乎都会用到PCB。PCB是电子产品中电路元器件的支撑件,它为电路元件与器件之间的电气提供连接。所以,本文分析了PCB设计流程与经验。
 
1 前期准备
    根据硬件工程师制作的原理图,人们要导出ASC文档,即网络表,将其导入PCB设计系统。如果用到PCB元件封装库里没有的新封装,PCB LAYOUT工程师需要根据所选元件的规格,给出封装PCB的建议尺寸。一般来说,为了保证元器件贴片时互不影响摆放,人们会按照元器件的尺寸,适当加宽加长,制作新封装(一般会将制作的新元件封装备份一份,存放在个人制作的元件封装库里)。PCB元件封装制作的要求较高,它直接影响PCB的元件贴片成功与否[1]。
 
2 PCB设计环境设置
    打开PCB设计工具软件后,人们要设置好PCB设计环境,如元件、走线和VIA等移动栅格的大小,布线参数以及板层参数。布线参数包括最小线宽、常规线宽、最大线宽、线与线的间距、线与元件焊盘的间距、线与VIA的间距、线与铜箔的间距、线与板框的间距、元件焊盘与板框的间距等。板层参数包括层面走线的颜色、VIA的颜色、铜箔的颜色、DRC的颜色、2D线颜色、字符文本颜色和网络信号名的显示颜色等。
    大多数参数都可以用系统给出的默认值,这些参数经过设置后符合布板常规要求和个人习惯,以后可以不用再设置。
 
3 PCB元器件位置规划
    元器件摆放是PCB设计的首要环节,PCB功能越多,元器件位置规划的好坏越影响PCB布通的难易度[2]。
    按照结构工程师给出的电路板面积大小与装配定位孔等组装要求,在PCB已设置好工作环境的条件下,先画出PCB板框,然后根据结构需求,摆放接口器件、按键/开关、定位孔和螺丝孔等结构件。其间遵照“先主后次,先中间后两边”的摆放规律,即主要电路、主要芯片应当先行摆放,按照原理图设计的页面和模块,合理布局PCB。如果PCB没有结构要求,就要先考虑PCB的尺寸大小。PCB面积较大时,走线就比较长,走线的阻抗值增加,抗噪功能就会下降,费用就会上升;若PCB面积太小,PCB的散热性能就不佳,而相邻走线间距比较小,容易互相干扰。明确PCB面积后,要确认异常元器件的结构摆位,然后按照电流通路,逐步摆放原理图上的器件。
    若线路具有相同功能,相关元件最好就近摆放,并调整各元器件方向,使布局便于网络信号的流通,并让网络连接尽量维持相同的方向,使其连线路径最短。同时,可以调节不同模块之间的摆放方位,使之连线路径最短。另外,输入与输出的功能块最好间隔一定的距离摆放。
    对于体积大或者比较重的元器件,应该研究其装配方位及其装配难易程度;温度容易上升的元器件应尽量远离对热能比较敏感的元器件,还要考虑散热问题;I/O驱动元器件尽量靠近 PCB板边放置,好就近引出接插件;晶体谐振器应尽可能摆放在IC的PIN脚附件上,使之走线最短[1]。
    PCB质量必须符合产品电气性能和机械结构要求,PCB器件摆放整体力求平均分布,井井有条,不要虎头蛇尾,不能偏重一边[2]。摆放元器件时,必须留意元器件的实物尺寸(特别是高度,要注意结构要求的限高区),还要考虑元器件相对的摆放间距。在确保PCB电气性能及生产装配切实可行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元器件的摆放位置,尽量对齐摆放,横平竖直,使之更加整齐美观,焊接也更容易,这样易于批量生产[2]。
    一般来说,摆放于 PCB 边缘的元器件要求距离板边不小于2mm。在没有结构要求的情况下,PCB的最佳形状为矩形。最佳的长宽比为3∶2或者4∶3。当PCB的尺寸大于200mm×150mm 时,应考虑 PCB 所承受的机械强度[3]。
    PCB布局与PCB整板的外形美观度和走线布通的难易度相关,所以要多花点心思,磨刀不误砍柴工。布局时,疑惑之处可以先试着布线,看看走线是否通顺,然后进行调整布局。
 
4 PCB布线
    PCB的走线布通是 PCB 设计中工作量最大、费时最多的环节,与PCB的电气性能优劣有关。在PCB布线工程中,布通是最基本的条件。PCB走线布通后,要调整布线,让PCB实现最好的电气功能(电气性能是否满足是权衡PCB是否合格的准则)。最后,尽量优化布线,使之整齐划一,方便测试、维修以及后续改版。
    通常,人们会先走电源线及GND走线,或者预留足够的空间,确保PCB的电气功能。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加宽电源和地线的宽度,还要打上足够多的VIA孔,保证连通与散热。核心的IC颗粒先引线,走线用45°折线,尽量避免走90°,更不要用锐角走线,高频信号线还要求采用圆弧走线,如 WIFI 等。CLK、DDR、EMMC、HDMI、MIPI、LVDS 和 USB 等是主要信号,相邻层走线要避免平行和交叉,最好是垂直走线,同组信号尽量同层走线,差分对一起平行走线,同层走线,对内误差要尽量小,整组要求做到等长。
    在PCB层面有限而信号层走线不通的情况下,为了节约成本,只能在电源层或者地层走线,最初在电源层走线,然后分布到地层,最好保持地层的完整性[1]。
 
5 PCB线路优化
    PCB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管前期花多少心思去设计,后期检查时再审视设计的PCB,人们还是觉得有很多地方可以优化。有时候,优化时间比前期花的时间还要多。PCB布线优化完成后,要进行后处理,比如,做好PCB板面的丝印标识,让使用PCB板的人更易识别,一目了然。
    在线路走通的情况下,要结合元器件的优化线路,使之更合理。比如,直插的元器件,走线尽量走元器件摆放的背面层;贴片的元器件,放置在正面就尽量走正面,放置在背面就尽量走背面层,尽可能减少过孔数,同时方便调试与检查。同时,人们要做好关键信号的优化处理。关键信号(如时钟信号)走线直,长度最短,应进行完整包地处理,避免产生干扰。输入端和输出端的LAYOUT尽量防止相邻走线,避免平行走线,以免产生发射干扰,最好加GND走线进行间隔。
 
6 PCB审核
    电路板审核是电路板外发制板前的必要步骤,电路板审核主要有:原理图审核、结构审核、网络及元器件的安全间距审核、电源通道与地平面审核等。要先审核原理图的正确与否,然后确认电路板的结构与限高。网络及元器件的安全间距可以在绘图软件里面设置好。电源通道的宽度需求看通过的电流大小,一般原理图里面有说明。地平面肯定是越大越完整越好。
    PCB LAYOUT布通后,要仔细审核LAYOUT是不是与设计人员设置的布线规格相符,确定设计规格是否满足PCB厂家加工工艺的要求。首先,要确认PCB板框尺寸是否符合终端产品的安装和性能测试要求。在PCB设计中,人们要注意安装尺寸,特别是一些定位螺丝孔的位置和尺寸。对于高度比较大的元器件,要确认放置在限高区域内的元器件高度是否超出要求。
    对于有极性的元器件(如二极管、三极管和MOS管等),确认采购的实物跟PCB元器件封装是否一致。很多时候,对于同一个元器件,不同生产厂家会有不同的封装尺寸,有时即使是同样的厂家,生产批次不同,元器件的实物尺寸跟厂家提供的封装尺寸也不一致。所以,要考虑元器件的可替代性,预留出可替换的元器件封装位置,防止因采购不到物料而出现替代情况[1]。
    字符层的标注与摆放要按照看板人员的习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整齐摆放。元器件比较密集的区域可以把字符标注引到附件相对宽裕的地方。
    元器件摆放要考虑后期维修拆卸,尽量方便拆装。要注意大电流路径是否足够宽敞,载流能力是否达到,必要时要加宽铜箔。对于有连接器的大电流焊盘,要加强焊盘的走线连接;有插件的元器件焊盘,走线连接也要进行加宽处理,防止拆装时被牵连,引起连接不良。
 
7 PCB制板
    一般来说,在发给板厂制作之前,PCB LAYOUT工程师会重复审核PCB,直到各方面都确认良好。最后,把生产文件和制板说明一起打包成邮件发给制板企业。正式加工生产前,PCB厂家会就一些PCB加工问题在邮件上与PCB LAYOUT工程师确认。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PCB板材型号的选择、线路线宽线距的调整、阻抗控制的调整、PCB层叠厚度的调整、表面处理加工工艺、孔径公差控制与交付标准等[3]。
 
8 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PCB设计流程与经验,其从前期准备开始,然后进行PCB设计环境设置、PCB元器件位置规划、布线布通、PCB布局和布线优化、PCB审核,最后进行发板制作。PCB 设计是一项考验细心度和经验积累的工作,PCB LAYOUT工程师的心思细腻,经验丰富,设计出来的PCB才会具有良好质量。设计过程要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需要,既要考虑电路板的实用性,也要考虑电路板的整体美观性。只有精益求精,才能设计出更好的PCB。电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电路板的精细度越来越高,电子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全。人们都希望PCB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更多的功能,同时还要控制成本,使得PCB布局越来越密。总之,PCB设计的优劣对产品抗干扰能力的影响很大。
 
参考文献:
[1] 胡宗海,赵彦,王立平,等.PCB设计流程的改进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7(1):16-19.
[2] 朱凌.PCB的设计流程[J].科技风,2012(1):113.
[3] 候泽红.设计与制作PCB板的工艺流程综述[J].民营科技,2013(5):2.
责任编辑:杨培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已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e-works
官方微信
掌上
信息化
编辑推荐
新闻推荐
博客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