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的遵义会议
2010年12月3日,任正非组织召开了一次高级座谈会,华为公司高管以及手机
终端公司200多名核心骨干参加了座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任正非对终端业务重新进行了定位,包括在华为公司内部手机终端公司的定位,以及在手机行业的定位。任正非明确了华为手机终端公司在华为内部具有三分天下的重要战略地位,已经与运营商管道业务、企业网并列成为公司三大核心业务。
同时在树立品牌方向给之前缩手缩脚受各种华为内部传统思维的手机终端公司松了绑,要勇于按消费品的规律办事,改变了华为过去不做品牌的策略,花大价钱做品牌管理、研究消费者心理、进行产品规划。
讲话中任正非提醒华为高层和手机终端公司的骨干,华为要在手机终端领域做全球第一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应准确地认清自己做好阶段性的目标定位。同时应大幅提升在手机终端上的研发和品牌投入,至少在预算和投入上胜过竞争对手。
把自己做好了,何愁哪一天不争第一。
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要素
会议结束后任正非立即将在华为公司内部以偏执、好打硬仗、功绩卓著同时在无线、市场、研发都资历深厚的CMO余承东立起来,任正非深知当下终端公司的被动局面非偏执狂不可。
2011年1月原华为CMO、3G和欧洲部负责人余承东执掌华为终端业务,出任华为终端董事长,万飚任终端公司CEO。余承东,1993年加入华为,历任3G产品总监、无线产品行销副总裁、无线产品线总裁、欧洲片区总裁、战略与Marketing体系总裁等。
余承东在华为最突出的业绩是从零开始坚持做3G,直到华为3G产品线成为世界第一。3G产品线从1997年余承东一个人开始坚持了十多年的寂寞失意主导并目睹了其从无到有到强盛的整个过程。
任正非为迷茫中的华为手机选择了一位长跑型、愿意啃硬骨头、擅打硬仗的统帅。
以消费者为本 活下去最重要
2011年12月15日,华为EMT办公室(最高业务策机构)通过了”关于华为终端发展战略的决议”,经任正非正式签发向华为集团内部各主要机构印发。决议对华为终端针对全球主要市场的未来发展战略、组织与人才、激励、解决方案与产品、销售模式、渠道与品牌做了原则阐述。
未来华为终端的发展战略的总纲为:华为终端产业竞争力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源自最终消费者。华为终端要围绕着一个硬件平台,多个OS,一个
中间件,一个UI的技术战略发展。品牌的核心是诚信。
1、华为终端产业竞争力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源自最终消费者。手机的客户是最终消费者,电信运营商只是华为手机重要销售渠道之一,但是与华为有特殊关系的渠道。手机发展路标要以最终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不是以运营商需求为导向。
2、华为发展终端要追求赢利,必须以活下去为基础,不能仅追求规模和全球排名。不切实际地追求规模,会让华为终端产业穿上红舞鞋,可能出现大的经营风险。
3、智能手机是终端中最大的市场空间、机会和机遇,要首先抓住智能手机实施突破,突破后横向展开,最终面向所有的屏提供解决方案。
4、坚持端云
协同,构筑面向消费者的解决方案及核心竞争优势;坚持端管协同,增强差异化和相对竞争优势。
5、质量是终端成长和发展的基础,终端要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发展。坚持从紧的
库存管理,防范经营风险。
对2012年余承东立下了军令状:在2011年完成2000万部智能手机销售目标的基础上,2012年华为必须完成6000万部智能手机的任务。
分家是为确保老三也能吃到奶
2011年底,华为将旗下所有面向消费者的业务如手机、其他终端设备、互联网以及面向消费者的芯片业务(主要由华为控股的海思公司承担)整合在一起,组成了消费者BG。
消费者BG向下继续划分为华为终端、终端云业务部、消费者芯片(海思一部分)三部分。终端公司又划分为手机、MBB(移动宽带业务,主要是上网卡等)、家庭终端等三块BU业务。
学会倾听消费者的声音是华为手机转型启航的第一步。
从主动PK小米走红到领跑
2011年8月16日雷军发布小米1在社交网络微博上的迅速走热,引起了余承东的关注和快速跟进。与小米1的发布相距仅十二小时,余承东凌晨在微博上『透露』华为华为与小米同样高通新款芯片硬件配置的手机10月初大批量上市。
这是华为手机终端第一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式贴身PK网络红人和网络热度最高的产品,以达到借势走红的社交
媒体玩法。
2012年3月华为手机终端自己的电子商城于3月18日正式发布,华为是在中国传统手机制造商中第一个推出自己电子商城的公司。。
2013年12月16日,正式宣布荣耀为华为终端独立运作的独立的互联网品牌,并成立独立互联网品牌、产品规划与运营的事业部。?
2012年起华为的重点机型都主要在互联网渠道传播和销售,重点、高端产品全部都由电商平台来操盘。
本文为授权转载文章,任何人未经原授权方同意,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e-works不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任何法律责任! 如有异议请及时告之,以便进行及时处理。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