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日之旅很快结束了,九天的旅程让我感悟颇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技术的积累才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我们要学习日本企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尽善尽美的品质。
大福日新馆
上午前往大福公司滋贺工厂的日新馆参观。大福公司是日本最大的物流系统综合提供商,日新馆的名字取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代表了大福的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大福向我们介绍了其核心业务:汽车自动化生产线,发动机的装配几乎由机器完全进行,并且是在运输的同时进行装配,尽管速度较慢,但相较于运输与装配分开进行的流程,效率无疑是提高了,在此之外人的劳动强度大大减少,同时人所需要的专业程度也降低了,尽可能减少人力因素对于生产的影响,提高生产稳定性;托盘类系统化展区展现了仓库的自动化,这是大福最擅长的领域之一,毕竟大福就是从物流起家的,所有货物的运输与存取都已经自动化,无需人来亲自操纵堆垛机,堆垛机通过地上粘贴的二维码进行移动的方式也很新奇,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一种同一货架上不同层上货物的移动方式,通过在货架上设置小车实现货物的横向移动,通过不同层货架间类似于电梯一样的装置来实现小车的升降从而实现货物在货架间的自由移动,尽管一次只能实现一台小车的升降,但谁说未来不会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高效的方式呢,另一种是蜘蛛式货物搬运机,货物堆放在下方,机器运行轨道搭建在上方,移动方式就像蜘蛛在蜘蛛网上移动,最令人震惊的是大福为客户搭建该系统,从客户需求出发到搭建完成投入工作最快只需要两天,表明该项技术之成熟;最后是半导体、液晶生产线展区,受限于数量以及规模,样机的展现并不惊艳,但到了VR影院中,成千上万的机器在错综复杂的运行轨道上有条不紊地进行各自的工作,俨然一副科技电影的感觉,或许科技电影已成为现实。在整个过程中,大福也尽可能减少碳排放和能源消耗以达到节能环保。
三菱电机名古屋工厂
三菱电机的理念是“Changes for the Better”,毫无疑问,三菱电机一直在这个方向上努力,在三菱电机名古屋工厂,我们参观的E4工厂主要是进行可控制编程器以及显示器面板的生产。其中两点让我印象深刻,一是生产作业指示器,在生产车间的中央屏幕显示生产状态,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反馈给生产人员,使得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同时在各个生产单元的生产环节有指示器来指示生产人员进行操作,例如通过亮灯来提示生产人员该用哪一把螺丝刀,安装哪一种螺钉,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少人给生产带来的影响。二是生产单元化,在CPU组装单元中,每一单元通常只有一到两名生产人员,同时采用指示器指示生产,整个环节精简至极,出错率也大大减少。在参观其成品时,值得注意的是其检测环节,从硬件到软件都是由其自主开发,极大保证了自主性和适配性。
松下电子回收厂
松下电子回收厂主要进行的是空调、冰箱、电视、洗衣机等
电器的回收再利用。自2001年创立以来,松下已经累计回收一千八百多万台电器,每年回收量大概在七十到八十万台设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松下电子回收厂的理念是“从商品到商品”,十分重视回收再利用的过程。同时也在这里了解到了日本的家电回收利用法。与中国不同的是,对于日本百姓,回收是需要进行付费的。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可以说是匪夷所思,毕竟国内都是收废品的来买我们的“废品”。日本推行家电回收利用法二十年,如今所能够积极参与到其中的也只有百分之六十多不到百分之七十,更何况日本人口更少,受教育程度更高,若是想在中国推行类似法律法规,想来是任重而道远。对于各类原材料的分拣有各式各样的方法,风力分拣法用来分开轻的和重的部分;磁力分拣法来筛选出铁的部分;振动比重分拣法用来分开铝和铜;浮力分拣法用来分开PP和PS两种塑料;还有分拣PP、PS、ABS三种塑料的同时分拣法。在节能方面,松下电子回收厂同样采取了一些措施,我印象深刻的是利用地中热来节省温度调节所需能源,通过工厂内部与地下气体交换来实现厂内变温,能相当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
京瓷
稻盛和夫被誉为日本的“经营之神”,他取得的成就全世界有目共睹,我们此次在京瓷有幸参观了稻盛和夫先生的纪念馆和京瓷产品。
京瓷公司是首屈一指的技术陶瓷材料公司,第二电电为日本民众带来实惠便利的服务,力挽狂澜将即将破产的日航公司JAL拉回正轨,并在第二年重新上市,这些都是属于稻盛和夫先生的勋章。“敬天爱人”是稻盛和夫设为京瓷的社训,他一生都在践行这一理念,建立稻盛财团,捐出自己所有股份及财产设立京都奖以激励为人类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设立盛和塾向他人传授经营理念。京瓷的陶瓷材料性能的确强大,耐热性好、绝缘性好、耐腐蚀性强、硬度高、刚性强、密度小,上至航空航天精密材料,下至马桶出水导管,都会用到京瓷的技术陶瓷材料。
牧野机床胜山工厂
牧野机床主要从事于加工中心、铣床、火花机、主轴等的生产。其对于细节等的关注可以说是叹为观止,为了追求主轴生产的质量,位于厚木工厂的主轴生产车间要求无尘,恒温±0.4摄氏度,湿度维持在35%。而位于富士山的胜山工厂主要生产卧式加工中心,航空及铸铁零部件的加工等。想要生产出高精度的机床,首要的是环境要求,因此牧野选择将工厂建在富士山上,最重要的是富士山喷发后形成的玄武岩硬度极高,是自然形成的稳固地基,每平方米能承受约70吨的重量,这有利于保证机床的高精度要求,同时工厂内采用上下分式门、气帘、空气循环系统等保证工厂内7.5米高的整个空间恒温,温差不超过一度,尽管环境温度变化对铁等材料影响数值极小,但牧野仍旧选择做到尽善尽美,甚至连维持温度的气流不能太强以免材料产生温差这一件事都考虑在内,牧野可以说是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对于细节上的极致追求。无论是原材料还是成品的质量,都将受到严格把控,不合要求的原材料坚决不用,最后的成品将以模拟实际使用的方式进行测试,确保客户实际使用体验。其次是设备要求,即母机,为了降低员工刮研时间,牧野生产唯一一台预处理设备,大大降低该工序时间,原来员工一件需要刮研12小时,在经过预处理后只需要4个小时就能完成刮研,这无疑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后是技术以及人员,牧野保证有10%的员工从事技术研发,培训等工作,重视新技术的开发,重视人才的培养,这也无疑是牧野能够一直永葆竞争力的原因。
横滨市资源循环局鹤见工厂
截止2019年,横滨市的人口在370万人左右,每天产生垃圾的量是十分惊人的,更何况日本土地资源并不充足,因此垃圾的回收处理势在必行。我们此次也前往横滨市资源循环局鹤见工厂进行了参观学习。
日本的垃圾收集可以说已经有较长的历史了,从1918年开始,日本便已经开始进行垃圾集中收集了,当时还未开始进行垃圾的再利用处理,只是简单的进行填埋处理,最多的就是进行填海造地,可见日本政府也在积极进行解决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然而一味地进行填埋终究是不行的,在1940年代后半部分,除了开展垃圾集中收集外,也开始对铁、铜等有回收利用价值的金属进行回收,同时日本人也认识到卫生的重要性,开始利用消毒剂以应对垃圾的臭味以及吸引来的害虫。在197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口数量也极速增长,此时人口数量已经到达了170万人,物产也逐渐丰富,随之而来的是垃圾成倍的增加,达到了惊人的320吨。此时日本首次开始进行垃圾分类,主要是塑料瓶的分类,直到2004年,发展成了至今任用的10类共15种垃圾分类,在车上甚至听说一个塑料瓶,瓶身、瓶盖、瓶上的纸都属于不同的垃圾分类。回收来的垃圾同样用来填海造地,除此之外还用来进行焚烧火力发电,发电功率可达到2200kW,一年可节省七亿七千万日元。只是日本为了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着实付出了相当的努力,像是进行居民说明会,在各个店内进行说明,对未进行分类的垃圾不予收集等,若是想要在不论是人口还是土地都远多与日本的中国推行垃圾分类收集,难度想必极其之大。
三菱电机FA展示中心
三菱电机FA展示中心展示了三菱电机关于
机器人以及各类产品的最新技术,其中数字制造区域向我们展示了机器人生产智能手表的产线。通过上网查询得知,国产机器人与进口机器人两者之间的差距主要在三个方面——
控制系统、减速器以及机器人专用的
伺服电机以及控制技术。控制系统即软件环境,国内相较于外国,底层核心算法缺失,在低精度情况下没问题,但在航空航天等高精度制造环境下,国内所产机器人在稳定性和精度上远远达不到要求。高精度减速器同样如此,在这方面日本具有绝对优势,全球机器人行业大半高精度减速器被日本Nabtesco和Harmonic Drive两家垄断。
伺服电机市场同样也被海外产品占据,其中约50%为日系产品,主要以松下、三菱电机为主。核心技术相差甚远,国产机器人发展仍旧前路漫漫。
东京大学
东京大学,这所百年老校绝对是世界名校,不大的校园里前前后后出了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校园中现存日本仅存一座的赤门,赤门是御守殿门的俗称,依照古代日本习俗,御守殿门一旦受灾损毁便不能重建,因此这座近两百年历史的赤门可以说是绝对的唯一了。在东京大学综合研究博物馆里,真的是能够看到各种千奇百怪的东西,从生物到岩石,从自然到人文,里面展出了其各式各样的研究样本,无论是各种蝴蝶还是甲虫标本,都整整齐齐陈列在展示柜内,且均为原本,给参观者带来最真实的体验。其展示种类虽然繁多,但自然是我国物产更为丰富,想必若是国内大学愿意去做这么一件事的话,不说能够超越东京大学,但与之持平是没问题的。之后前去听了东京大学两位教授对他们目前所做的研究的简单介绍,无论是第一位老师所做的关于针对可穿戴式设备的柔性化
电源的研究,还是第二位老师所做的利用人工智能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都是当前十分热门的研究领域,前景远大,只是受限于自己水平不足,尤其是关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其实并没有听懂多少。遗憾的是没能进入教学楼亲身体验一下东京大学的教学氛围。
横河电机总部
横河电机同样是日本一家百年企业,其企业理念是“Co-innovating tomorrow”,共同创新,成就未来。也正因如此,横河才能屹立百年不倒而蓬勃发展。据介绍,质量、创新、传承这三项原则是横河成功的关键,其中品质为首要因素,这在之后的产品参观中也得以体现,横河在1982向日本企业出售的一台
DCS,直到2015年才退休换新,三十多年来一直正常工作。另一代表是其全球响应中心,全天24小时不停休为客户解决问题,力求保障客户服务。横河以仪表起家,其各类测量仪表,现场仪表深受客户青睐。横河业务涉猎甚广,仪表、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等都有所涉及,其中最让我感到惊异的是其在中国的炼油合作项目,占据市场份额的50%,这无疑是个恐怖数字,石油行业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横河的实力自然不言而喻。横河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可以说是其对于机遇的把握,早在1957年,中日还未正式建交前,横河就已经在中国大陆开展商业活动,1965年在中国设置办事处,1973年社长收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乃至1985年在中国开办第一家实体企业,这一切都为如今的横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得不说其领导者对于时局把握的独到眼光。如今大力投入能源以及生命科学的研究,想必也是认为未来的时代必定是能源以及生命科学占主导。
东芝未来科学馆
在东芝未来科学馆,其中历史展区展示了东芝田中久重、藤冈市助两名创始人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其中有能够进行自动送酒并转一次弯的机械木偶,有万年自鸣钟等,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白炽灯泡等电子产品的发明,通过对白炽灯泡技术的不断钻研与发展积累,在此过程中积累的真空技术也为后来日本第一台X光射线管奠定基础,再到后面的计算机等越来越发达的技术。任何复杂的过程都是这样的,一台计算机里面用到了成千上万的真空管,其中的复杂性不言而喻,但计算机的建造并非一日之功,它同样是从一个单一的真空管发展而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技术的积累才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我国相比之下,便是缺乏足够的基础知识积累,没有基础知识的积累,谈何先端技术的发展。
朝日啤酒茨城工厂
朝日啤酒同样是一家百年企业,拥有着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朝日啤酒给我最深的印象有两点。第一点是特别强调自己的啤酒相比其他的啤酒来说更具有独特的口感,尤其是“辛口”这一特点,对自己的318号酵母也特别自豪,就是这一独特的酵母才造就了如今的朝日啤酒,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一家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并且还要不断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永葆强大的竞争力,朝日啤酒他做到了,其销量不仅仅是在日本第一,更销往世界各国,让全世界爱好啤酒的人民都记住了朝日。让我震惊的第二点是朝日对于其原材料的再利用率达到了100%,这无疑是个令人震惊的数字,酿造剩余的小麦和啤酒花等原材料可以再制成饲料等物,剩余的酵母可以做成类似于健胃消食片的酵母片等,最后整个过程中再无废料剩余,达到了100%的再利用率,这对于一家现代化企业来说,更高的原料利用率是所需要追求的,同时对于环境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