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R的诞生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场管理革命也在悄然兴起,那便是BPR的到来。最早倡导BPR理论的学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教授与CSC管理顾问公司的董事长詹姆斯·钱皮(James Champy),他们给了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一个广为人知的定义,那就是:“BPR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在这个定义中,“根本性”、“彻底性”、“显著性”是应关注的核心。
但是,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与詹姆斯·钱皮(James Champy)所提出的BPR定义,是比较激进的管理理念,后来经过不同学者的补充、完善,使这种管理理念逐渐变得内涵丰富。
目前,BPR的基本内涵是以流程运作为中心,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的束缚,提倡面向客户、组织变通、员工授权及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达到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目的,包括不同程度的业务提升、业务优化、业务改造。
其实,不管是随后出现的BPM也好,BPI、甚至是流程2.0也罢,实际都是对于BPR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修正和理性补充。如果将这四个概念加以整合,流程再造的定义就丰富和完整得多了。
流程再造就是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级各类流程逐步进行系统梳理、诊断,不断优化,在达到一定临界条件时,促成其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BPR的诞生和发展,是时代的必然,当然也离不开无数管理学家的精心浇灌,让这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新概念,变得愈加丰满和真实。
BPR是时代的召唤
“时势造英雄”,也就是说一个英雄的诞生,不是光靠伯乐的发现和栽培,还要靠一个时代来缔造。
如果说,管理学家就是BPR的伯乐,那么BPR所处的时代,便是其真正的缔造者。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BPR所处的时代特色。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具有深刻的技术、市场以及管理革命的时代,全球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企业改变原有经营观念:
(1)注重在客户服务,以市场及客户为核心。
(2)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产品开发。
(3)企业管理从制度及体系等方面的本质改变,出现了TQM(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JIT(即时生产-Just in Time)、PM(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ABC(基于作业成本分析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等新的管理理论及方法。
(4)先进的IT技术大量进入实用,ERP的出现及实施对于企业整体的本质改变。
(5)在企业组织理论创新方面,扁平化及流程化组织结构的创新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要求对企业内部的过度细化的分工、多级分层体系-被称之为“僵化、官僚主义”-进行革命。面对这些变革,企业只有在更高水平上进行一场根本性的管理创新,才能在低速增长时代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当企业的经营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企业的管理理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BPR管理理念的目的就是:“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于是,这个革命性的管理变革之潮,在时代的召唤下便一涌而起。它像一股风潮席卷了美国和其它工业化国家。
但是,任何理论、观点或者思想都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流程再造思想能够迅速红遍美国,并不是因为它有多么完美,而正是因为它的出现迎合了美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当时的心理需求。
正因为一出炉就遭追捧,就被视为灵丹,它自身存在的许多不完善之处都没有得到及时修补,没有像其它慢热起来的理论那样,经过了反复研讨论证和充实,在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得到了逐步完善和提高。
二十多年过去了,流程再造思想仍然在广为传播,为世人所关注,但是它至今还没有真正发展成为一套真正成熟的理论,还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从思想层面讲,它也还存在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甚至对于一些基本概念的定义都尚需重新改进或“再造”,不少观点和思路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验证。
当我们今天再次提起这个昔日“英雄”,在肃然起敬的同时,也会多一份理智和更深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