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orks数字化企业网  »  文章频道  »  企业管理  »  知识管理

知识与创造力

2010/10/15    来源:e-works    特约撰稿人:于政军      
关键字:知识管理  创造力  人才  
本文首先从古今中外的人文历史谈知识与创造力,再进一步阐述知识与力量在当今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高岛吞象是日本著名易术家,他著有《高岛易断》。在中日甲午战争前,高岛卜了一个“泽火革”的卦,火在泽下,日本必胜。事实上,日本真的取得了胜利,并在战时大量使用了火雷、水雷,也应了“火在泽下”的象。假设高岛生活在“世外桃花”(除了算命,孤陋寡闻),他是不会明白“泽火革”在中日战争中的意义所在,但高岛不仅精通易术,还精通政治、军事等。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发呢?

一、知识就是力量

    弗兰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清?乾隆五十八年(即公元1793年),大英帝国特使马戛尔尼率七百余人的庞大船队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为名,前来拜见中国皇帝,希望能为英国开辟一个巨大的东方市场。乾隆在给英国的诏书中写道:“奉天承运皇帝敕谕英吉利国王知悉: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教化,特遣使恭赍表章,航海来庭,叩祝万寿,并备进方物,用将忱悃。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1840年,也就是47年后,被乾隆“嘉许”过的大英帝国,用炮舰让清政府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沉浸于冷兵器,对西方科技文化一无所知的大清国,首次领教了铁甲舰、洋炮的厉害,“无知”最终断送了大清江山。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派上了用场——知识就是力量。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国外的一切管理方法,都充满了好奇。那些进步人士,几乎一面倒地倾心于欧美的管理思想,认为美国人创造的管理学几乎是完美的。这种极端的一面倒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最终,被定调为“全盘西化”,而被制止。这种极端西化思潮,应该归咎于中国一元化的教育,不允许有多种声音。在教育领域,大家千篇一律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如果谁在1978年前赞赏凯恩斯、亚当?斯密,应该算是一种背叛吧。新的科技、文化知识,给改革开放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使中国人的思维更加活跃起来。

    思想上的桎梏,会令人民在知识极其匮乏。还做那个比喻,让一个从未见过汽车的人,造出奔驰600,这算是个笑话吧。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眼界非常重要。

二、创造力

    中国人的创造力是一流,这是一种强悍的传统文化!

    历朝历代,都千方百计延续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最有特点的要算“科举”了。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的科举文体。它是以圣人言为题目,让考生结合国家实政,提出国家的施政纲领、思路。打个跟前的比方,请员工以《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为题,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提出公司未来3年的人力资源战略。这个八股文,有些像现在的《申论》,要做这篇《申论》,不开动脑筋,没有创造力是不可能完成的。

    事实上,科举考试本身考取了几个秀才、举子、进士都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全国数以千计的秀才、举子、进士,他们穷其一生用圣人言与实践相结合去看待社会生活,品评国家大事。这数以千计的学子,作为中国古代的“士”阶层,担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他们又将这种创造力传递给了老百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老百姓也会学着士子们的样子,去积极开拓创造力,从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到人文领域,这种全民创造力非同小可。中国古代没有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中科院,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创造力经久不衰。

    地道战、地雷战、游击战,真可谓是精彩绝伦。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竟然靠几句口号,就能搞出两弹一星。这里最基本的东西,就是中国传统创新文化展现出的创造力。

三、知识+创造力

    为什么中国人可以用六十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道路?就是知识+创造力。一方面,苏联、美国已有模式给了我们成功的借鉴(知识层面);另一方面,中国人传统的创新力被中国共产党激发出来了(创造力)。

    有人问,21世纪凭什么是中国人的世纪?犹太人是世界公认的聪明民族,犹太商人无论跟谁做生意,都会赚到钱,据说,这是2000多年来,犹太人被周边民族驱逐、屠杀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今,已统治世界经济的犹太人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与他们一样聪明。所谓的聪明就是指创造力高超。中国已经走出了闭关的岁月,知识+创造力,中国人没有理由不赢。

    在企业中,会计、人力资源从业人员中,女员工大大多于男员工。总体来讲,男性更理性些,不喜欢循规蹈矩,喜欢创新;女性更感性一些,不喜欢朝三暮四,喜欢稳定。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相对单一,对会计、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创造力要求不高,以记记账、办理手续工作为主,这无疑更适合于女性员工。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这种格局将被打破,对于会计、人力资源的创造力需求越来越迫切,这种机械式的工作格局将被打破。

    比如说,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将直接影响出口企业的利润,如果人民币升值10%,生产制造人员的血汗将全部被吸走,企业会计人员能提供怎样的汇率参考意见?随着员工法律观念日益强烈,人才流动更加频繁,激烈的劳资矛盾,会把企业带进泥潭,人力资源人员将为企业提供怎样的参考意见?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主要障碍之一,世界五百强企业经常以知识产权为由,用高昂的诉讼费拖垮中国企业,我们的法务人员会给公司提供怎样的参考意见?一句话:我们需要“知识+创造力”!

    然而,现有的教育(培训)、培养人才的思路,却不能不让人担忧。

四、极端正确

    现代教育考试的试题答案是极端正确的,绝对客观的,有的甚至全部都是选择题,不需要创造力,只需要记忆力。谁都知道小孩子的记忆力是最好的,但曾经非常擅长创新的中国人,竟然要考核小孩子的记忆力。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子,喜欢思考人生、自然界的新奇事物,而不是背诵;相反,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子,更喜欢顺应人生、自然,更喜欢背诵。女孩子的学习成绩无疑要比男孩子更好。
这种可笑的教育方式,正在被企业(社会)采纳。现在职业(岗位)培训,主要就是培训员工的知识点,而非创造力。我们把员工派到外地参加拓展训练、专业培训,其实,有多少知识点被用到企业中了呢?不能极端地说一点作用也没有,但收效甚微,因为他们只是学到了知识,死的知识,却丝毫没能提高创造力。
不仅如此,就连具体的工作也经常要求极端正确。思想上的禁锢,使员工失去了创新意愿。若不能鼓动员工的创新激情,那就是一种失败的文化。任何国家的繁荣,都不是极端正确文化的结果,中国唐朝的GDP曾是世界GDP的50%以上,创造了世界一半以上的财富,那并不是思想禁锢的结果,而思想开放的结果。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在于解放思想,而不是禁锢思想。
人非圣贤,极端正确是不可取的。

五、培养创造力

    我曾寄希望于,把自己形成观点的思路、方法归纳出来,把这种归纳出来的心得教给员工,让他们独立形成个人观点,并为企业所用。为此,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归纳,包括归纳模型,甚至抽象出图形。事实证明,这种笨拙的培训方法,根本无法让员工形成独立的观点,甚至让他们越来越糊涂。

    后来,我意外发现,“有为”方法完不成的事,竟然在日常工作、生活的交流沟通中完成了。这真是润物细无声,更印证了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寓教予乐”的观点。比如说,我们一起讨论美国人为什么要强迫人民币升值,日本人为什么敢在钓鱼岛抓人,毛泽东的个人职业发展过程,欧盟、美国、中国、日本的关联等等。一段时间后,他们就可以沿着这种分析思路,独立形成观点与分析问题的思路。事实上,不必去强迫归纳那种思路给他们,这可能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吧。

    从这个意义上讲,员工的创造力培训,未必是让他们参加多少次培训,花费多少培训经费,只要鼓励他们实践,多给他们沟通、交流的空间,允许他们创新失败,就会起到比投入培训经费更好的效果。横也是花钱,竖也是花钱,为什么不找一种能取得更好效果的方法呢?2006年,我在《企业勿为“有为”之培训》中提出鼓励员工自主学习的观点,由于有背于传统培训观念,不被更多人认同,但4年下来,传统的培训思路使整体员工创造力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但我们的培训经费却一分没少花。

    培养创造力,就是建立一种鼓励创造的机制、文化,哪怕是放了空炮也再所不惜。

    创造力与知识是人才应该具备基本元素,创造力+知识=人才。我们既不能像明、清政府一样闭关锁国,拒不增加员工的知识增长,闭塞员工眼界,也不能像现代教育这样只关注知识考试(记忆力),却忽视创造力的提升,而是应该追求一种创造力与知识双增长的人才培养观,建立一种鼓励创新、鼓励学习机制、文化,显得非常重要。

责任编辑:袁琴桃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e-works
官方微信
掌上
信息化
编辑推荐
新闻推荐
博客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