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1:2008年12月24日,王瑞东在自己《全球品牌网》的专栏中发表了《经济危机下:聪明的企业应该加薪》一文。结果网易财经等N多网站都转载了这篇稿子。笔者在GOOGLE上输入《经济危机下:聪明的企业应该加薪》这个标题,收索结果把我吓了一跳:居然有98400多条相关收索。这篇稿子被转载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我所始料不及的。
题记2:《经济危机下:聪明的企业应该加薪》这篇文章是笔者在《华夏酒报》《赢在管理》专栏特约撰稿《金融危机下的信心从哪里来?》一文中的一个段落,当时的分标题是《团队信心:士气是三倍的效率》。后来换成了《经济危机下:聪明的企业应该加薪》的标题发表在了《全球品牌网》和《品牌中国网》。由于笔者本身就是"断章取义",没有能"自圆其说",甚至也有点"文不对题"。所以,这篇稿子被广泛转载后也受到了诸多"质疑"……
大家都把企业如何度过这一场危机俗称"过冬"。王瑞东认为,过冬无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冬天还没有过去,企业自己先"过去"了;另一种是,企业凭借自身的储备、积累与调整,安然度过了"冬天"。这类企业,经过了"冬天"的洗礼,更加膘肥体壮,更具有竞争力。
加薪的企业,首先不包括自己先于冬天"过去"了的企业。
危机是大环境、大背景。尽管对企业来说,危机的环境都是"公平"的。然而,危机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以及企业的不同环节(从原材料价格到销售状况)所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却是不同的。笔者近期也了解了不少企业的实际情况。在这里给出两个案例:
案例1:某著名家电企业,一线品牌。受危机影响,市场销售出现萎缩,利润下降。在危机出现后采取了裁员措施。总部管理人员、后勤、生产、技术和营销人员都进行了按比例裁员。这其中,裁员比例比较大的首当其冲是营销人员。比如,该企业原本是一个县级市场设置一名业务员,裁员后,一个地级市场设置一名业务员。如此一来,一名业务员从原来只管一个县或县级市变成了管辖5-8个县或县级市。而薪水却一分未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近期白色家电的原材料大幅度下降,二线品牌率先降价,白色家电市场一时风起云涌,一线品牌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整个白色家电行业的重新洗牌已经开始。
适逢春节前的销售旺季,我们暂时不论该企业采取如此裁员措施是否妥当。首先问问他的员工,工作量增加了5-8倍,而薪水却一分未涨(实际上是既裁员又变相降薪),他们是什么心态?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暗自庆幸自己没有被裁掉,在为自己保住饭碗而依旧在市场一线斗志百倍一往无前吗?与被裁掉的员工比,能够被留下来,尽管工作量增加了好几倍,薪水一分为涨,但能被留下来保住自己冬天里的这个饭碗,这些员工有一种"庆幸"与"满足",这是肯定的、自然的。然而,如果真要让他们完成实际上的5-8倍工作量,把工作绩效提高5-8倍,无异于是既想让马儿多来快跑,又让马儿少吃草,这是不可能的,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