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orks数字化企业网  »  文章频道  »  管理信息化  »  MES

解决中国制造业真正的问题,指望工业4.0没用?

2017/4/30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关键字:制造业  工业4.0  
如今几乎所有谈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话题,都会谈到工业4.0。那么,工业4.0到底能不能推动我国的制造业转型,也是众说纷纭。

    “工业4.0”从2011年提出至今,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点话题。中国也推出了与之对应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如今几乎所有谈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话题,都会谈到工业4.0。那么,工业4.0到底能不能推动我国的制造业转型,也是众说纷纭。我们在此转载陈果先生的文章,也希望带给大家一种观点。——软服之家

    制造业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制造业就是“改变材料形状的行业”,不外乎是把钢铁、棉花和石英砂,通过各种手段变成了汽车、衣服和芯片。这个行业的核心能力是三个:

    一是精度,主要靠工艺水平,次要因素是工人能力、制造设备(制造精密设备本身又是一个精度问题);

    二是效率,成本、品质和交货速度,主要是管理问题;

    三是创新,创造新的效用来满足用户需求,主要是研发投入问题。

    最近中国热议的“工业4.0”,官方的描述(即“中国制造2025规划”)是: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要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设立400亿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

    这段话逻辑有些混乱,把“目的”和“手段”搅在一起,我试着整理一下:

    “工业4.0”的目的:

    ●化解过剩产能

    ●提升高端和新兴制造业能力

    “工业4.0”的手段:

    ●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的平台和技术是“互联网+”

    ●通过互联网,工业与商业和金融对接

    如果这样的整理符合领导们原意的话,问题就来了,采用这些手段,能够帮助国家达成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那两项目的吗?

    我认为不能。

    “工业4.0”核心是“智能制造”,使能手段是“物联网+工业大数据+云”,这算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更早些则是“863工程”之CIMS。尽管所谓“工业4.0”起了一些古怪名字,例如,“网络空间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 (CPS),不外乎是把以工业自动化为基础的相应的业务流程数据转换(商业网)、设备数据交换(工业网)这套业务体系换了个名称马甲而已。虽然物联网、大数据、云等在概念上有一定新意,技术标准和方案的确是在不断进化,不过现在国内媒体上吹嘘的各种“工业4.0”应用案例,我认为和1993年的《大规模定制》相比,并没有实质性革命,也没有超越CIMS和“两化融合”的范畴。

    1、设备自动化:设备或产品加个数采和控制芯片,我上小学时,我父亲就在搞Z80单板机的生产线数采系统了,十多年前上海报纸就报道过SAP称要给上海每片检疫过的猪肉植上RFID芯片,今天美其名曰“物联网”;

    2、设备联网化:工业以太网以及工业实时数据库也不是新东西,2001年时,我带三一重工的某位高层领导参观金桥新建的上海通用汽车厂区,当时工厂就部署了车间无线网络,生产指令直接从中央系统传输到每个岗位甚至是叉车等物流机械,生产线上柔性混流生产,让三一领导艳羡不已,今天这个东西已经没有太多技术新意,有人却贴个标签“云”;

    3、五级系统集成:宝钢二十年前就在搞五级系统集成,2006年前后,赶上国内钢铁、冶金行业大跃进的机遇,我也做过不少“厚三薄四、厚四薄三”方案实施,将商业数据(ERP)和工业数据(MES/DCS)整合;分析产品的商业规律,过去是用规则数据驱动,数据挖掘方面,钢铁行业很早就根据炼钢的工业数据进行“炼钢模型”分析,优化产出,现在人们给贴个“大数据”的标签;

    4、基于互联网的全域数据交换:基于互联网,机器与机器可以通信,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发生和反馈对象,机器与机器、人与人、人与机器等,都可以通信。这种数据交换方式,自从EDI,到XML,到上一轮互联网泡沫时红极一时的RosettaNet、UDDI服务(这个牛叉的名词不明白请自行百度,我2000年时曾试图开发汽车制造业中国UDDI节点),技术根本不是问题;十多年前大家都在幻想全球化的制造“共产主义”,而这种B2B随着互联网泡沫破灭而破灭;

    事实上,技术革新有其产业化周期,制造业信息化不断翻新的概念炒作本也无可厚非,可是当“工业4.0”作为一个政治话题被提出来,就不得不让人产生担心了。工业4.0是从制造业大国德国被提出来的,算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主角是西门子、博世、SAP等德国工业设备和软件大公司,很明显,这并不是市场驱动,因为消费者/客户对制造业个性化需求的驱动早在二十年前约瑟夫派恩写作《大规模定制》、《体验经济》时就被洞察到了,现在市场环境并没有发生大变化,是厂商,尤其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IT厂商们跨界驱动着一个制造业本身已经实践了三十年的话题。

    而解决中国制造业真正的问题:产能过剩、高端装备制造能力不足,却跟“工业4.0”几乎扯不上逻辑关系。我们的政策决策者在思考互联网颠覆制造业,其类比思维模式大概等于是淘宝颠覆阿玛尼,视频女主播取代卢浮宫。

责任编辑:程玥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e-works
官方微信
掌上
信息化
编辑推荐
新闻推荐
博客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