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家一样,本人也对中国工业软件行业持续疲软的现象有所不解,工业软件行业的甲乙双方,似乎始终都只能在PLM以及ERP等单一系统的圈子里厮混。多年前,本人参与了IBM发起的和S
OA系统架构技术相关的各种吃螃蟹活动,并曾有过利用
中间件技术为某个汽车制造企业构建一体化产品研发平台、以及为某个知名配套企业构建一体化营销平台的实战经历。令人费解的是,在当年中间件工具平台的基础上,当今的IT行业又新添了云计算、数据中台以及大数据平台等各种先进的开发工具,但我国的工业软件并没有因此而有所突破。中国的工业软件到底怎么啦,为什么拥有如此优越的开发条件,却仍然只能在原地踏步,为什么如此前卫的
SOA架构技术,却始终无法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呢。
一、关于企业业务及系统架构设计的谜团
因为持续的疫情以及持续高于40度的气温,本人只好一直躲在空调房中读书消遣,其中有一本亨利?本格森的《创造进化论》给了本人很多启发。据此,本人编写完成了《企业进化论》的书稿,并将其发表在了小鹅通的知识服务平台之中。本人开始意识到,未来企业管理机器的设计理论体系,应该结合企业生命体进化理论基础来加以研究。企业在推动完成专业化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之后,能否进一步发展成为飞龙型企业,其决定性的因数,是在于企业能否形成整体
协同以及运营管控的本能化作业模式,通俗地说,就在于是否能完成企业生命体的长、短链路神经网络系统的优化工程。下面这张图,便是经简化处理后的企业管理机器的示意图,大家不妨先理解一下。

经简化处理后的企业管理机器的示意图
本人认为,企业首先应该按照企业生命体的进化逻辑,来分析业务架构在不同阶段的能力建设需求,如缺乏这样的进化思维,则不可能勾勒出未来工业软件的发展规划蓝图。换句话说,企业如不能首先完成业务架构层面的重构设计,也就失去了利用一体化的系统架构技术,来实现所谓数字化转型的前提,这是本人回答上述困惑的第一个重要结论。理由很简单,不同的业务架构,代表的是不同的运营管控模式,不同的运营管控模式,则意味着不同的规范化设计,也就是说,企业的业务架构设计是系统架构设计的前置条件。当前,绝大多数企业还处于专业化能力的建设阶段,故仍都还在采用传统的、按专业职能区分的业务架构,这就是绝大多数企业只须关注单一系统建设需求的主要原因。
上图中表达的平台化的业务架构,就是未来企业必须首先完成的基础工程。该示意图中的四个一体化运营平台,可以理解为企业生命体的四大核心功能体。其中的供需链平台就是企业生命体维持新陈代谢能力的核心功能体,而产品研发和品牌推广两大平台,则是企业根据市场竞争条件、动态调整生存模式的智慧型功能体。如果说,上图中的产品研发平台就是企业管理机器的四大总成之一的话,那么,企业现有的PLM等单一系统,就只是该平台中的零部件而已。虽然,
PLM系统已被称之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并已形成数据管理、图文档管理、开发进程管控以及静态
知识管理等功能。但这些系统功能仍属于企业专业化能力建设阶段的产物,还远没有达成整体协同以及运营管控本能化的设计目标。至少,在系统功能层面,还存在各种“先天性的结构缺陷和基因缺陷”。例如,尚未关注如何敏锐感知自身短板、如何有效激发团队创新意愿以及如何敏捷响应市场客服体验改善需求等全新的功能设计课题,如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还无法形成跨平台的企业级协同作业模式和运维管理模式。
因此,企业如想要构建具有纵横向整合能力的产品研发平台,首先必须在业务架构的重构设计层面达成充分共识,并能获得足够权威的项目实施授权。其次,才能考虑设计和配置类似下图所示的基于中台技术的系统架构。当然,企业如能完成这一架构层面的、最关键的基础工程,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逐一实施上述各种“基因缺陷”的修补项目,并逐步构建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级产品研发平台。

企业级产品研发平台框架
二、关于整体协同本能化的实现逻辑简析
盛夏期间,除了各种哲学书籍之外,自己还阅读了不少标题很吸引眼球的科技书籍,如《万物原理》、《终极算法》以及《算法的力量》等等。不过,最大的收获是发现自己的理科基础实在太差的事实。当然,在极其困难的阅读过程中,自己也多少体会到了一点逻辑思考的趣味性,这对于自己进一步理解企业一体化平台产品的开发难度,确实帮助很大。在这里,我们以企业产品研发平台开发必然会面对的如下各种协同难题为例,来试着说明工业软件行业难以破壁的真实原因。
●基于多维度市场需求数据分析的产品策划管理(产品研发创意激发)
●跨平台的产品数据发布同步处理(主数据精度)
●设计变更在线发布及实施跟踪管理(确保数据流和实物流的一致性)
●定制订单技术可行性咨询管理(营销客服体验改善)
●产能数据的自动采集和预处理(可承诺交期咨询智能应答)
●定制产品报价BOM快速配置(营销客服体验改善)
●产品技术差异化目标定位分析(产品改进立项支持)
●面向产品研发的动态知识管理(创新意愿激发)
●平台运行指标动态分析的可视化(面向决策的数据服务)
●……
很显然,以上各种多维度的协同作业难题,都需要建立企业级的协同作业规范,都需要配置一体化的产品研发平台系统。但是,为什么中国的软件行业一直都没有关注这些真正影响企业产品研发能力的软件开发需求呢?在这一点上,《终极算法》的作者给了本人不少启示。其中,符号派算法通过逆向演绎完善业务原型的思路,联结派算法通过反向传播确立信息协同链路缺陷的思路,以及进化学派通过基因编程技术形成平台运维循环的思路,都可用来说明并帮助解决基于中台技术构建一体化平台的实施难度。
对此,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的单一系统产品,主要解决的是专业模块的执行能力问题,系统中的各种有形或无形
机器人的算法逻辑,都是基于成熟的规范加以设计和配置的,故相对容易落地。但如要利用上述一体化的系统架构技术,来配置上述各种企业级的协同功能组件,则肯定会面对各种规范难以固化、资源冲突干扰以及实施变量众多等设计和实施问题。这正是基于中台架构,难以形成更先进的软件产品的主要原因。也可以说,面向制造企业的软件行业,对于如何利用各种学习型算法,来逐渐固化整体协同作业规范的设计理论体系还在襁褓之中,更别奢谈什么通过反复迭代的软件产品了。一句话,开发基于中台架构技术的软件产品,目前还只能采用量体裁衣和现场定制的开发模式,其设计和实施难度确实远远超出大家的预期。
举例来说,产品研发平台的产品策划管理功能组件,可视为产品研发平台的动力原料输入装置,如此类输入不足,则企业通过研发或改进产品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原动力就不足。但现有的PLM系统,显然很难应对这一事关企业生存的功能配置需求。为此,企业应考虑在产品研发平台中,建立如下以BPM流程组件为中心的产品策划管理组件,据此形成多维度的市场情报收集渠道,并建立具有充分激发创意特征的产品策划管理模式。

以BPM流程组件为中心的产品策划管理组件
但是,产品策划管理模块实现本能化协同作业模式的设计重点,在于持续提高市场需求感知的敏锐性以及激励大家积极提案的主动性,并通过持续积累具有实证分析作用的历史数据,逐渐提高和产品策划相关的数据分析能力。因此,对于软件开发需求来说,还必须经历一个业务原型、数模环境以及算法功能的设计和持续改进过程(如下图所示),才能逐渐形成成熟的功能组件。因此,对于这一类一时难以见效的功能开发需求,软件开发商显然缺乏直接承诺的底气,企业的决策者自然也很难就此做出果断的决策。

企业级产品策划管理规范化设计
再举例来说,企业生命体在市场丛林世界中的生存能力要素之一,就是要始终关注如何“取悦客户”的执行和管控模式。对于企业产品研发平台而言,这里的“客户”不仅仅指终端用户,还包括DFX链路上的特殊客户(工艺、品质、制造、
成本管理、销售以及售后等)。也就是说,产品研发平台的“表现”如何,只能是这些客户说了算。为了清楚说明这一层关系,大家可先探讨一下如下图所示的协同作业场景,表达的是一个由客户代表触发的面向定制订单产品的技术可行性咨询功能组件。

具有AI功能设计的产品技术内部咨询应答服务组件
很显然,上图是一个具有AI功能设计的产品技术内部咨询应答服务组件,其中的自动对比分析组件,可采用《终极算法》提到的类推型学派的算法思路,但实现基准BOM精准定位计算的前提,是企业具有充分的历史数据积累。因此,这样的在线协同模式,在大多数只有单一系统的企业是难以实现的。产品研发平台拥有企业核心的数据和知识服务能力,如该平台缺乏必要的“客户”服务意识和数据服务条件,则企业取悦客户的能力自然会大打折扣。总之,在企业不同平台之间配置各种协同作业功能组件,是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关注的攻关难题之一。,
三、企业研发平台运营管控瓶颈简析
在《万物原理》这本科技名著中,居然会提出了人类社会只有保持“谦逊和自尊”的品质、才能持续发展的论点。本人据此得到的启示是:未来的工业软件必须关注敏锐感知自身运营缺陷以及持续优化平台功能的设计需求。前面探讨的产品策划功能组件,其实反映的是产品研发平台获取其它模块协同支持的场景,而第二个例子表达的是产品研发平台为相关部门提供协同支持的场景。但要确保此类协同作业模式逐步实现本能化的设计目标,还存在一个持续推进变革的问题,也就还存在一个和执行者“自由意志”相关的问题。目前,依赖机器人来推动企业进化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在未来企业产品研发平台的设计课题中,最有价值和最有前景的优化设计对象,应该是和员工类执行者的任职能力评定密切相关的设计课题。
根据各种成熟的企业管理理论,大家都清楚,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类执行者的影响力是至关重要的。但企业文化绝不只是空洞的口号和贴在墙上的标语,而应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平台运营管控规范之中。其中,形成基于不同分类评价数据(业务价值、执行力、创新价值)的任职能力管理模式,应该是未来工业软件应该关注的主攻课题之一。本人曾是某个汽车制造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管理主管,在如何利用数据评定技术人员的任职能力方面,曾有过一些自主探索和实战经历。所以,本人坚信的理念之一就是:真正有价值的工业软件,必须具有直接影响企业员工自由意志的成长性设计要素。应该相信:最顶级的软件设计,一定和人的自由意志有关。总之,一旦完成了和任职能力评估相关的规范化以及结构化的基础工作,便可在平台中配置下图所示的BPM流程组件,其设计要点在于任务交付模板识别对象的完整性以及评价规则的合理性。

BPM流程组件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在企业的产品研发平台中,已经配置了基于数据评价员工业务价值、执行力以及创新价值的功能组件的话,企业在整体管控层面还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非理性的烦恼吗。当然,对于如何评价,还存在一个敏感的问题,那就是应该由谁来评价的问题。大家也许会认为,应由第三方的人事部门来承担,但这并不是理想的设计。这是因为,只要由人来执行此类评价,必然会出现东拉西扯、怎么也说不清楚的现象。因此,最适合担当该角色的执行者,只能是铁面无私的“机器人”,也就是说,一切都由算法说了算,我们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评价规则和算法逻辑的设计方面。
因此,如果企业的任职能力管理的设计方案能够确保评价依据的客观性以及执行规范的公正性,就可在产品研发平台中配置如下图所示的基于数据分析的任职能力管理功能组件。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当前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配置此类功能组件的实施环境,这应该也是基于中台架构技术的软件产品还很难登场的原因之一吧。

基于数据分析的任职能力管理功能组件
以上,我们探讨的都是和一体化产品研发平台相关的设计思路,虽然,限于篇幅,无法充分展开,但应该可以回答本文一开始提到的困惑。本人认为,中国工业软件如想要实现自主前行并超越西方的目标,则必须能够明确回答如下问题:
●企业整体协同和运营管控的业务原型应该是怎样的?
●企业整体协同及运营管控本能化的实现逻辑是怎样的、其主要实施瓶颈是什么?
●未来软件开发商以及企业实施团队的能力模型应该发生怎样的变化?
●……
总之,企业也是一个生命体,当前,绝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专业化能力建设的进化阶段,现有单一系统的应用现状,也充分体现出了这样的阶段性。中国的工业软件如希望有所突破,则必须站在企业生命体进化理论的高度来加以探索,并据此确立符合企业进化规律的攻关方向和推进思路。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