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orks数字化企业网  »  文章频道  »  工业自动化控制  »  自动化软件

“自动化”成为AI方法论:软件巨人欧特克如何改变工程制造业?

2019/6/20    来源:网络        
关键字:AI  Autodesk    自动化  工程制造  
软件公司欧特克(Autodesk)有一个颇为大胆的口号——“Make Anything”,听上去像是自我吹捧,实际上它通过计算机软件已经部分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软件公司欧特克(Autodesk)有一个颇为大胆的口号——“Make Anything”,听上去像是一家新兴互联网公司言不由衷的自我吹捧。实际上,这家总部位于加州圣拉斐尔,与工程制造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公司通过计算机软件,已经部分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不过,昵称为“自动桌”的欧特克在公众关注度上仍比不上它的软件同行们——比如Adobe和微软,但它在特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其出品的一系列软件,如AutoCAD、Revit、3DS Max等,允许用相对便宜的个人电脑为工程师,建筑师和其他专业设计师生产强大的模型。

长期以来,欧特克通过名为“大师汇(Autodesk University,AU)”的全球巡回活动传达自身在工程建筑、工程制造、传媒娱乐的影响力和技术远见。2018年9月在中国杭州举办的AU,话题多有关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以及中国合作项目的落地。

而在同年11月拉斯维加斯的旗舰大会上,议题要广泛得多:从自动化到3D打印,从区块链到智能制造,甚至是NASA正在开发的登月车都有欧特克的技术运用。在长达一个小时的主旨演讲中,欧特克首席执行官Andrew Anagnost给出了自己对于制造业的答案——自动化。

这家软件公司想要再一次改变工程制造业的未来,口气可真是不小。

CAD诞生结束了工程制图的纸笔时代,欧特克加快了这一进程

任何一家工程设计、制造业的单位都会告诉你图纸有多重要。在建筑师或工程师用于设计从建筑物到机器的各种产品,尤其是在正式施工、制造的时候,图纸充当着从造型到材料,设计到施工几乎一切的信息载体。

工业革命产生了现代绘图法之后,到CAD(计算机辅助设计)问世之前,设计师、绘图员是这样画图的:

  

可以想象,绘制出一套精准、正确的图纸会是怎样的劳苦差事:图形结构简化为粗细不同的线条、阴影,以铅笔细线在空白图纸上一笔一划逐渐浮现,最终构成可完全体现物体特征的三视图。其中消耗的精力以时间计,往往可持续多天甚至数月。至今,在一些高等院校工程专业,还可以体验到这一手工主义传统。

情况在1957年发生改变,计算机科学家Patrick Hanratty在为通用电器工作期间,发明第一个商用数控编程语言PRONTO,这一语言使得计算机能够控制机床,其价值在于把 “实时” 的概念引入了计算机商业应用,为CAD诞生奠定基础。

5年后,Ivan Sutherland在其MIT博士学位论文中发表了首个CAD软件“Sketchpad”,通过Sketchpad,设计师通过使用一种光笔在计算机的显示器上绘图,实现图形方式与计算机交互,工程制图试图摆脱纸笔的时代开始了。

随后,一些试图将CAD商业化的公司建立起来,不过在6、70年代,软件是和大型机、小型机一起搭着卖的东西,常常需要搭配专利的图形硬件一起使用,昂贵、复杂且令人望而生畏。

  

1965年引入的CALMA数字化工作站,允许输入坐标数据并将其转换为计算机可读数据。但IBM掀起的个人电脑革命也在不久后开始,微软成为第一个软件公司,一个又一个针对不同市用途的软件公司诞生,欧特克也诞生于这个时代。

1982年4月,John Walker与其他几名计算机程序员出资6万美元,在美国成立了一家软件公司,起名叫欧特克,一开始从事的是办公自动化软件开发,类似于早期的微软Office办公软件。

正如IBM在个人电脑的革命推动了计算机的普及,又顺手造就了微软一样。John Walker也认为欧特克面临着一个不容错过的机遇,这场机遇属于软件公司。“此时此刻,我们足够走运,能够涉足其中。” Walker如此怂恿着其他联合创始人们,“未来五年,电脑软件销售将发生10倍以上的爆发性增长,这显而易见。”

实际上,他的预测要“悲观”得多,仅仅成立四年后,公司销售额达到1亿美元,而在前一年该数字是980万。随后,欧特克被《商业周刊》评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公司” 。

支撑这一业绩的并非来自欧特克创始团队内部,而是John Walker和外部程序员Michael Riddle的一次见面,后者向Walker展示了自己开发的IBM PC用CAD软件,这次见影响巨大。

AutoCAD的第一个Logo,Chuck VictoryJohn Walker很快理解了新软件的价值,并提议将它买下来,随后更名为AutoCAD。公司也将业务完全聚焦于新软件上,并以1000美元的价格出售。CAD专有硬件的末日来了,这些价格10倍于安装AutoCAD电脑的硬件显然毫无价格优势,甚至在性能上也只是略有胜出。

于是,John Walker和他的欧特克创造了一个“PC用CAD设计软件”的商业帝国,就和Office之于文字工作者、Photoshop之于创意设计人员一样。工程设计的纸笔时代加速瓦解,一个新的行业得到壮大。1985年,欧特克在纳斯达克上市。

成为CAD届的微软后,欧特克向“设计与制造”公司转型

与Adobe不同,欧特克的侧重并非在于创意设计与数据营销,而是工程制造和三维建模——长久以来的工程师文化让这家公司很难为公众所知。实际上,枯燥的计算机绘图和三维建模也很难如 “P图”或Flash游戏那样让人产生“WOW”一般的惊叹,尽管在现实世界中,如鸟巢体育场、特斯拉电动车乃至最新电影《蜘蛛侠:平行宇宙》,背后都有的欧特克软件参与的痕迹。

这家公司不乏前瞻性,比如其力推的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就是一例。2002年,欧特克发布《BIM白皮书》,正式揭开了建筑工程可视化和量化分析的推广大幕。

BIM原是制造飞机的技术,以前施工图纸发现不了的错误,只要放在BIM系统上,不合理的地方会很快显示出来。

实施BIM系统对于工程的管理、工作流程都是一场革命,其意义无异于CAD普及后,“建筑业第二次全体学电脑“。在提高了整个工程质量的同时,BIM对施工单位每年还能节约几千万元的洽商成本,即修改设计图纸等成本。

自1982年首次发布AutoCAD以来, 欧特克一直是CAD届的微软:产品不算高端,但始终是最受欢迎且最有利可图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它的三维设计工具的建立和完善,Autodesk将其市场影响力从工程和建筑扩展到动画和视觉效果等领域。约有超过1200万专业人士使用这些产品,其雇主为每个用户支付1000至50000美元的授权许可金。

  

如今,欧特克的AEC(建筑、工程和建造)业务约占业务总量的40%-50%。另外30%-40%为制造。其余的是传媒和娱乐。

在那些制造业从业者的电脑中,我们鲜少看不到欧特克的产品。机械、建筑、电子、加工制造乃至电影和游戏。“这些人使用我们的软件来设计和创造人们周围的世界。” 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现任欧特克首席执行官Andrew Anagnost如此解释。

“由于世界变得越发自动化,而我们又能向所有人交付超级运算能力,因此我们能够越来越多地参与一些深层次的流程,例如他们如何建造建筑以及制造产品等。我们涉猎的内容更深了。如今,我们是一家‘设计和制造’软件公司。“他说。

自动化是拉斯维加斯大会的主题,在此,Andrew Anagnost描述了一个自动化的行业未来。“自动化正在改变我们能够制造的东西以及我们如何制造它们的方式。”他说, “它在创造新的生态系统、新的就业机会以及全新的工作方式。“

这似乎也是欧特克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态度。“从根本上看,我们将其(AI)称为自动化。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将“设计”与“制造”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Andrew Anagnost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他以农业为例:“1900年,40%的美国从事农业。今天只有2%。自动化使我们能够更有效地使用农田并提供精准管理,取代重复性工作,就有了一个全新的就业生态系统。更好的工作。“

运输行业很可能成为感受自动化影响的下一个重要行业。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将雇用更少的人作为驾驶员,但同样,Anagnost指出,就像在其他领域一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十年前有多少可持续发展协调员?又有多少云架构师,用户体验架构师,数据科学家,无人机操作员,大数据分析师,甚至是BIM经理?“他反问,答案是笃定的:“自动执行重复性任务并不会使我们的任务变得多余,这意味着我们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增加价值的事物。“

以欧特克当前最为关注的工程建筑业为例,建一栋楼的流程通常为:一名设计师提出构想,然后进行设计,绘制图纸。另一方面,建筑承包商负责建造,而他们需要弄清楚图纸中的材料、结构以及数据。欧特克正努力实现两者之间沟通的自动化。简单来说,就是采取一个合乎逻辑的步骤,来预测对象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

比如,软件通过机器学习了解到建筑中需要的材料是什么,并提供给建筑商及时判断。或者是分析建筑设计中的能效,告诉建筑物如何应对地震;检查飞机零件的结构强度,并向工程师展示零件最有可能破裂的部位。这样以来,CAD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可能会更名副其实一些。

“后台的计算机会筛选和选择信息,为选项分析提供帮助,也就是如何解决特定的问题。目前人们并没有采取这种方式,但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Andrew Anagnost说。

从理论上讲,没有哪家公司能像欧特克这样,有充足优势主导制造业的未来。这家公司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有超过30年的经验,无论是高达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电影大片还是游戏大作,这些产品如今越来越多地首先以虚拟形式存在,成为2D或3D模型,并与实体产生连接。

长期趋势来看,当制造业和建筑业正在转向使用设计软件,开启数字化转型后,而欧特克在其中提供设计师所需的操作与运算能力。

欧特克想让更多人参与制造和设计,吸引大企业之外的用户

有时候,欧特克的企业色彩过于浓烈,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家公司为普通用户做过什么——并非所有人有耐心愿意掌握如此复杂的软件。长久以来,欧特克也在努力推动改变这一点。

涉足消费者市场对欧特克而言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意外。2009年,一位产品经理决定尝试为设计一款iPhone版的Sketchbook Pro应用,后者是一款专业的绘图应用程序,适用于工业设计师和艺术家,最初售价100美元,后转为订阅和内购制。

这个想法被前CEO Carl Bass知晓,被后者称为“愚蠢的想法”,他说,“谁会想在手机上画画?”。现实很快让人大吃一惊,软件推出两个月后,大约有100万iPhone和iTouch用户下载了Sketchbook。成为欧特克历史上销售最快的应用程序。

2010年4月,Sketchbook推出iPad版,随即又于同年11月出现在安卓平台。结果是惊人的,在欧特克30多的年的历史到转型至订阅模式前,桌面软件的销量尚不及2000万。而Sketchbook推出后短短三年,已经有超过1000万消费者下载了Sketchbook。

旋风般增长的用户和一张张由Sketchbook用户绘制的或惊人、或怪异的草图,对欧特克冲击颇大。“我们从未意识到欧特克的消费级产品确实存在市场。” Carl Bass说,“后来我发现其他所有人都试图制作东西,作为工具制造者,我可以帮助创建他们需要的工具。”
 

     

Sketchbook在2018年5月宣布完全免费。欧特克的目标使用者是低龄儿童、青少年和创客群体、专业人士。针对低龄儿童使用的软件是Sketchbook和Tinkercad。这类人即使没有基础,经过简单的学习也可以马上进行设计创造。针对青少年和创客群体使用的软件是123D系列产品。

但Carl Bass承认,欧特克仍然没有想好怎样从普通消费者手中赚钱,Sketchbook是下载量巨大,面向初学者的CAD软件也颇有用户群,但这家公司坚称,消费者产品扮演重要的战略角色。新工具和网络的结合有助于欧特克探索未来的商业模式,以及进一步帮助资深爱好者转换为他们的忠实用户。

另一个小小心思可能是为了防止盗版,欧特克从其消费者应用程序中学到的经验有助于指导该公司如何解决问题。特别是对于中国,后者目前66%的盗版率已经比4年前下降了8%,但仍让在中国吃尽盗版苦头的欧特克难言满意。

  
 
    据BSA商业软件联盟 2018 年发布的全球软件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未经授权软件使用率连续4年下降,至66%。不难发现,欧特克在中国陷入了微软式的两难境地。在国内,AutoCAD几乎是CAD教学中最普遍使用的软件,让一批又一批工程师习惯于欧特克的产品——唯独不愿付费,或选择更便宜的国产替代产品。“即使是订阅制,我们也很难掏得起这个钱,”一家国有工程设计公司的设计师告诉界面新闻,“目前我们使用的是一款国产CAD软件,价格便宜些。”

另一个能让欧特克松一口气的是,曾经与Adobe比较许久,并被投资者抱怨转型不够快的销售方式,也终于最终成型。

2014年,欧特克正式提出向订阅收费模式(SaaS)转变。事实上,公司的云服务进程早已开始,2009年欧特克开始收购多家云服务公司,并在2011年推出Autodesk Cloud。2016年1月31日之后,欧特克宣布多数非套件软件产品将不再出售新的永久许可,只能通过Maintenance Plan(运维协议)维护合约获取后续的永久许可更新。2016年8月1日,欧特克停止所有传统套装软件的销售。

目前来看,新的购买方式看上去被用户所接受。在欧特克2018年8月公布的第二季度财报中,订阅用户有了16%的同比增长,订阅模式ARR(年度经常性收入)为16.8亿美元,增长115%。当一家公司从软件销售转向订阅业务后,ARR通常被认为是关键指标。

“实际上,我们在中国的业务仍很有挑战。” Andrew Anagnost告诉界面新闻。未来,欧特克将把市场重点放在了欧洲。因为“因为这一地区拥有一些相当先进的总承包商。”他对外表示。 

责任编辑:杨培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已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e-works
官方微信
掌上
信息化
编辑推荐
新闻推荐
博客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