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orks数字化企业网  »  文章频道  »  管理信息化  »  SCM及物流

物流末端困局如何解?

2019/8/26    来源:中国水运报    作者:佚名      
关键字:物流  物流末端服务  
在智慧零售时代,末端配送是智慧物流的关键一环,也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高速增长的的用户需求,在给电商及物流产业创造巨大机遇的同时,也给末端配送提出新的考验。

    物流末端服务已经成为各家企业争相布局的重要阵地。

    每个公司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作为龙头企业的丰巢,以及阿里巴巴的菜鸟等在快递行业“最后一公里”的争夺仍在加码。今年3月,菜鸟网络宣布,2017年9月投入使用的刷脸取件功能,已在全国所有菜鸟驿站智能柜运行;去年,丰巢和华为云联合开放的“丰巢科技人脸检索项目”也已推出。

    今年7月初,申通快递有限公司新增对外投资,成立上海喵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于上海注册资本3000万元,发力智能快递柜行业。无独有偶,自8月开始,韵达快递计划在玉林市投放500组蜜罐智能快递柜。

“最后一公里”仍有提升空间

    新零售的发展为末端配送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供应链数据化程度的提升和新型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最后一公里”存在巨大的运营提升空间。

    物流配送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服务项目之一,为了追求更高的配送速度,国内各大物流企业拼尽全力,从智能化、无人化和大数据等多方面着手,尽管目前的覆盖程度不高,但物流配送速度依然在部分区域有质的提升。

    根据《北京市商业服务业服务质量》调查问卷显示,目前有超过四成的消费者对物流配送速度满意,总体满意人群达40.66%,28.23%的人对目前物流的配送速度表示一般。而31.21%的人表示对目前物流配送速度不满意,其中,18.59%的消费者希望运输时间更短,其余12.62%的消费者希望快递配送更及时。

    另外,调查数据还显示,目前,15.03%的消费者未尝试使用末端物流服务,用户黏性有待进一步培养。在使用过末端服务的消费者中,25.24%的人认为末端物流服务总体慢,没有门对门即时配送方便,24.95%的消费者对末端物流服务不满意。

    据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快递业务量突破500亿件,同比增长26.6%,连续5年居世界第一。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快递业务量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建设智慧物流,创新末端配送智能化技术,发展新能源车及无人车形成多层次配送网络,提升“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效率,已经箭在弦上。

    业内认为,自动化、无人化应用已逐渐从前端的分拣、运输环节延伸到了末端配送环节,未来物流市场在末端环节的竞争将愈演愈烈。

    目前,我国物流末端配送环节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配送车辆鱼龙混杂,以三轮车为主的物流配送车辆给交通安全及城市管理埋下隐患;新能源车路权尚不完善,降本增效效果不明显,制约了末端配送模式的多样化与合理化探索。

“智能化”有望解决末端短板

    末端配送不仅是物流链条中最贴近消费者的末梢神经,其效率与服务深度影响着用户体验;它也是城市交通重要的“毛细血管”,对其进行及时的规划化管理也是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一环。因而可以说,末端配送的合理与规范化问题直接关乎社会交通与民生幸福。

    城市末端的配送,一直以来都是行业痛点,同时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权威机构预测,城市配送市场预计2020年将超过2万亿元。高达85%的白领每周工作时间超过了40小时,每一栋写字楼就是一处即时配送的高密度终端。但写字楼严格的门禁管理导致配送效率十分低下。

    这也是物流企业,机器人企业当下共同面对的行业难题。

    将智慧物流体系纳入到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中,统一规划、统一推进,已成为物流发展的当务之急,更是人们“美好生活”实现的题中之义。

    毋庸置疑的是,不论是电商巨头还是物流平台,目前都将智能化纳入了末端配送中。2018年4月份,菜鸟末端配送无人车已经实现公开路测。随后其又推出了一款“菜鸟语音助手”,用来帮快递员打电话确认收货方式,这项技术在未来一天可为行业节省16万小时。

    此外,饿了么、苏宁等包括快递公司在内的多家企业也瞄准了末端配送的环节。机器人、无人机等自动化水平都在快速发展,使得配送变得更为智能,为实现终端无人化奠定了基础。

    智慧物流的未来形态可能是,无人车将外卖或包裹送到楼下,室内机器人再把它送到用户手里。

    YOGO Robot创始人赵明称,随着中国人力成本的急速上升,未来作为劳动力密集行业典型代表的物流业,必将出现机器化作业。他认为,骑手到达写字楼后,只需把货品放入智能存储分拣柜,即可转身离去。配送机器人会听从调度,自行乘坐电梯与“客户”交接,做到真正意义的终端“无人化”,这也是其商业价值所在。

    从2018年到今年年初的各个物流配送机器人企业接连发布的新品来看,仿佛解决末端配送短板的脚步日益临近。

    不过应注意到,这些产品还处于试商用阶段,未来是否有新的难题还需要观察。

    可以肯定的是,2019年物流行业的末端配送将迎来巨大改变,一种“从量到质”的变化正在发生。

“精细化”带来质的飞跃

    电商购物、外卖订餐、新零售在三至六线城市的快速渗透,带动了大量地方中小型城市末端物流公司的出现。然而,有第三方研究机构最新的调查结果却令人意外,这些本地化自发成长起来的中小型物流公司,绝大多数都处于持续亏损或经营困难状态,有些地方甚至经历过几轮生死,一波公司倒下,另一波公司又起来。这跟电商在三至六线城市的快速渗透和较高普及率相比,显得格格不入。

    裹儿物流云产品负责人萨尔认为:“至少还有5个致命劣势,导致了中小型物流公司难以逃出生死怪圈。”他分析,这五大劣势分别是:一是采用传统低效的经营方式,无法建立竞争优势。二是没有品牌和标准SOP作业,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三是C端用户价值利用率低,用户金矿无力挖掘。四是缺乏互联网技术支撑,业务范围受限。五是缺乏互联网思维,没有能力批量维护和留存海量老客户。这五大致命劣势的存在也从侧面证明,地方中小型末端物流企业的从业者在知识经验和管理水平上是有所欠缺的。

    业界人士认为,从前几年物流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到近几年的增速趋于稳定,中国物流行业经历了一个快车道式的"量变"过程。

    随着增速红利的衰减,如今物流企业的竞争也达到新的高度:面对干线时效和成本竞争的同质化,越来越多的规模化物流企业把核心差异能力放在直接接触客户的末端网络,以此来增加客户触点、提升服务体验。

    与此同时,末端环境的复杂度又在不断提升客户需求、政府监管、跨界竞争,这些都对物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质的要求”。

    据预测,未来的物流末端服务将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包括服务和运营的专业性。一方面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形成行业规范,另一方面引入智能化技术提升代收服务效率。在运营上,一方面需要小众化经营,精准化推广,开发多元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各个公司应加强合作,形成社会协同效应,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

    有专家指出,未来末端模式需要更加多元化和智能化,物流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其末端模式,同时考虑时效和成本、多元化末端网点的功能和形式,并通过科技化的手段来逐步升级运作和管理模式,以求在市场中获得更强的竞争力。

    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建议:将智慧物流纳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做城市交通规划的顶层设计时,考虑快递物流的发展对城市产生的影响,并从制度层面推进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规范制定;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和研发投入,持续加速以智能化助推行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创新末端配送技术,发展新型新能源车及末端配送无人车,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安全及成本问题,形成多层次配送网络。

    基于客户、政策和市场带来的变化,埃森哲战略则认为,若要在众多市场竞争者中“突围”胜出,未来的物流末端网络应最大程度提升客户体验,在现实场景中的各种客观条件下高效运行,并能不断运用新技术为客户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从而打造柔性化的物流服务。

责任编辑:程玥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已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e-works
官方微信
掌上
信息化
编辑推荐
新闻推荐
博客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