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两张全球排名榜单的发布再次刷新了世界对中国企业的认识,分别是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2019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在2019年世界500强入榜数量上,中国企业以129家力压美国121家登陆榜首。而在2019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位列14位,比2018年上升三位,连续四年排名攀升。
尽管有数据表明,中国入榜企业不是“强”,而是“大”,而国内对入榜企业的争论也比较多。但对于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持否定观点的着实不多。就连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也说:过去几年,中国创新指数排名迅速攀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非常重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强调从工厂向实验室转型,以及发展更多知识密集型产业。
企业创新力提升始于思维转变
2012年3月,长江商学院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发布的《透视中国大型制造企业及其全球化道路》报告中就提出过一个观点,即中国大型工业企业正利用自身传统的低成本生产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管理的创新者转型,而这一过程的深化必将对全球化及中国经济产生颠覆性影响。
如今,当我们回过头来体会这句话时,就会发现这一观点正在变成现实。
在全新变革思维的引领下,中国企业将低成本、规模化等产业优势与数字化、智能化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应用融合,开始在生产制造、消费服务、对外贸易、供应链、品牌、技术、商业模式、全球化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变革与创新。既创造了全新的经济模式以及从未有过的产业价值和消费空间,又循序渐进地改造并颠覆了许多传统产业,同时展现出强劲的产业竞争势头。
2019年全球财富500强中,可以发现中国上榜速度最快的不是银行、地产,而是以数字化、智能化和互联网为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变革新势力。
比如,成立仅9年就入榜的小米公司,2019年全球财富500强排名468位,这家融合了传统制造与互联网基因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成为中国目前上榜全球财富500强最快的企业。而格力受益于近年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投入以及智能装备板块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在2019年也新晋入榜,全球排名414位。
除此之外,美的、海尔这些已经入榜的企业排名也持续上升。以自身丰富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经验为基础,通过多方合作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和
智能制造服务体系,拓展核心业务服务,在改变商业服务模式的同时,也颠覆传统产业发展模式,思维的转变以及持续创新的投入,正在不断强化企业未来的产业布局和盈利能力。
在刚刚结束的2019(第三届)中国工业经济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李培根提出的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他说,建设工业强国应呼唤深层次自主创新,不能指望关键技术全都掌握在自己手上。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实现技术突破,通过供给创造需求,企业要敢于在无人区自主寻觅路径,而不能在创新上“被圈养”。
这个观点正好印证了当前产业发展中一个现象。即在全球化产业竞争中,中国企业尽管存在明显的关键技术和核心产业链缺失,比如芯片、
存储、专利等,但这并未过多的影响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业务拓展和产业布局。
在传统产业模式下,企业的竞争力主要集中在
生产管理效率和收益实现能力。生产管理效率包括技术与研发、生产控制、流程创新、存货等成本化管理能力;收益实现能力包括品牌、渠道、现金流、投资等营收变现水平。
但如今,随着消费者意志的整体性崛起,消费者正在从需求端改变着产品供给方式,决定核心技术竞争力价值转化的条件正从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从商品力到产品力。这种转变使消费者有力量以需求端准确赋能企业的
供应链管理。
而这正是中国企业有能力实现产业创新的优势所在。相比于传统国外公司,中国企业更加重视从用户价值的角度思考,以满足和充分挖掘用户需求为逻辑,快速迭代创新商业模式,提升自己的产业服务能力。
中国企业创新基础和优势,首先在于对产品的关键生产技术的掌握,拥有完整的解决方案。其次,中国制造的产业完整性能将解决方案快速应用于生产。第三,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有力的促进了生产与销售方式的创新。第四,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应用广度和深度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些产业优势集合到一起,使得中国企业能通过高效灵活的产业价值链管理,而不是产业链生产组织管理,不断提升以产品力满足用户和市场需求的水平,进而形成对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管理能力。而这种管理能力,体现在对产业价值链的信息、资源、供求关系、创新依存关系、用户价值等方面的运算与服务能力。
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始于视野与思维的根本性转变。但要想彻底摆脱以往为占领市场而大打价格战,避免产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就如李培根院士所说,“须有选择地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同时要敢于在无人区自主寻觅路径,更不能在创新上被圈养。
2019年,我们已经从华为、美的、格力、小米、海尔以及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的商业模式中看到这股潮流。在这个大变革时代,中国企业已跃然登场,并尝试从全球化的配角变为主角,成为全球产业变革的新势力。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