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orks数字化企业网  »  文章频道  »  其他栏目  »  Eworks视点

中国制造业国际化进入下半场,风雨兼程

2020/2/21    来源:e-works    作者:e-works      
关键字:国际化  制造业  
过去是中国为世界制造,如今是中国制造企业走向全球,以往是外企向中国转移,现在是中国企业向外进军,全球化拓展已成为有实力的中国制造企业必然的战略选择。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企业开始了国际化征程。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则进一步加速了中国制造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从产品出口到海外营销,从在海外设立工厂和研发中心到跨国并购,中国制造企业正在迅速融入全球市场。2019年9月1日,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了2019年中国制造企业500强榜单。这些企业2018年的营业收入总额为34.92万亿元,其中海外营业收入为4.22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1.94%,比营业收入增速高2.27%。这说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我国制造业领军企业在加速进行国际化探路。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壮大,本土市场出现了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竞争过度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制造企业推进国际化、全球化发展,融入全球产业链,成为一个不可阻挡,也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除了制造业领军企业加速国际化,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服装、制鞋等较为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的产业也正在由中国向东南亚、非洲的低成本国家转移。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许多中资企业进一步加大了在海外投资的战略布局。一方面旨在绕开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的壁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产业链延伸到国外,加快多样化布局。如晶科、隆基、阿特斯等光伏企业均已在东南亚建立工厂,以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在中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既有大量成功案例,也不乏失败教训。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两国文化、政策、规范的差异。就像2019年上映的一部美国纪录片《美国工厂》所展示的那样,中国的福耀玻璃在美国投资建厂过程中,面临着两国在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和劳工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冲突与磨合。而经过几年磨合,福耀工厂终于在2018年实现盈利。福耀面临的挑战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普遍问题的一个缩影。中国制造企业推进国际化,一定要进行深入的调研与规划,对国际化之后如何落地,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做好充分准备。一个国际化企业,既要有全球视野,又需要本地化运作。企业一方面要顺应当地的传统文化、宗教习俗和产业政策,遵从当地的财税、环保和标准规范,建立本地化的供应链,打造本地化的运营团队和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打通企业总部与在各国分支机构之间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建立一套可以快速复制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运营监控体系,以规避和管控风险。
 
       从八十年代世界五百强企业到中国实现本地化发展,到国外的中型,甚至中小制造企业到中国投资设厂,再到外企在中国开设研发中心,国外企业到中国市场的本地化已经走过了将近四十年的历程。过去是中国为世界制造,如今是中国制造企业走向全球,以往是外企向中国转移,现在是中国企业向外进军,全球化拓展已成为有实力的中国制造企业必然的战略选择。从国际化到全球化,中国制造业国际化进入下半场,路在前方,风雨兼程。
责任编辑:程玥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e-works
官方微信
掌上
信息化
编辑推荐
新闻推荐
博客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