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底开始,我国电力供应出现缺口,广东、浙江、江苏等
制造业密集的省份尤为严重,不少工厂不得不拉闸限电。到2021年夏,多地工业企业“开三停四”甚至“开二停五”错峰用电,多地政府也相继落实高耗能产业的阶梯电价政策。2021年全国两会上,“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7月,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随着“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及相关工作意见、行动方案的出台,企业面临着无法回避的转型升级挑战。
关于碳排量,从行业来看,按化石能源燃烧或化学变化生成CO
2的视角统计,电、热、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约占46%,制造业约占28%,交通运输业约占10%,采矿业约占5%,生活和其他约占11%。
显然,能源行业作为第一大碳排放源需加速转型,积极推进新能源业务。国务院在《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积极发展光热发电、光伏发电与风电,并推动建设互补调节的风光热综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新能源行业迎来发展机遇。
据财经数据统计,2021年A股新能源板块指数年内涨幅超过50%,而“风光氢储”四大细分行业板块指数涨幅分别达55.83%、47.74%、79.05%、79.02%。国际能源网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远景能源以6.79GW的成绩位居风电机组中标整机商市场榜首,金风科技、明阳智能分居二、三位。2021年,光伏产业两市个股平均涨幅高达72%,隆基股份、国电南瑞、阳光
电源、三峡能源、通威股份等17家企业市值突破千亿。光伏产业上游多晶硅料价格年涨幅超160%,毛利率高达70%,但下游的电池片和组件行业,在2020年大幅扩产后产能过剩与上游硅料价格暴涨的双重压力下,利润率持续下降。
作为主要能源形式的可再生电力,以经济实惠的价格向全世界提供足够的能源,这是“全电气化社会”对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解答。菲尼克斯电气通过其产品、解决方案和数字化专业知识,赋能工业和全社会实现全面电气化、联网化和自动化,为“全电气化社会”愿景的实现奠定技术基础。然而2021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约达11%,距离成为主体能源仍然有一定距离;而氢能、储能尚处在产业化发展初期,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仍面临成本、技术等诸多挑战。
制造业作为第二大碳排放源,自然也是减排降碳的重点领域。目前,许多制造企业也已积极开展降碳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海螺水泥布局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以提升清洁能源使用占比,力争尽快实现光伏发电工厂全覆盖。而台达电子自2017年通过科学减碳目标(SBT)后,已连续三年远超越SBT年度阶段性目标,2020年,碳密集度降低55%,并综合考虑全球制造厂区的内外部碳成本与全球碳价趋势,订定台达内部碳定价,用于节能项目及可再生能源的取得,持续朝向零碳排放迈进。
制造企业节能减排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调整:一、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逐步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提升绿色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比。二、优化技术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改造提升代替;加强余热余压回收、物料循环利用、废物再制造。三、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增加强度、减少重量、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产品的使用能效,保持其在全生命周期内的高效率、低能耗、可回收;不断加强产品创新,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如积极发展电动汽车逐步替代燃油车。
未来,碳中和将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企业需要更加重视
绿色制造与能源管理,不断调整优化能源、技术与产品结构,节能减排,提质增效,助力“3060”双碳目标的达成和可持续发展愿景的实现。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