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被业界称为具身智能发展的元年,不仅众多科技大佬和企业竞相布局这一领域,资本市场也对其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一种典型应用和重要形态,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总体而言,具身智能的发展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主要表现为演示和科研成果的展示,而商业化的实际应用相对较少。
2024年被业界称为具身智能发展的元年,不仅众多科技大佬和企业竞相布局这一领域,资本市场也对其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人形
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一种典型应用和重要形态,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据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发布的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27.6亿元,到2029年将达到750亿元。
具身智能是“具有身体体验的人工智能”,它通过赋予AI“身体”(如人形机器人、机械手臂、四足机器人、无人车等多种硬件),使其能够与环境进行感知和交互,具有自主决策和行动能力,并能够从经验反馈中实现智能增长和行动自适应。其核心是通过在物理和数字世界中的学习和进化,实现理解世界、互动交互并在真实世界中完成任务的目标。可以说,具身智能推动了AI与物理世界交互的新纪元,将引领下一波AI浪潮。
传统AI(左)和具身智能(右)的区别(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卢策吾)
作为如今最火赛道之一,具身智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其中。一方面,专注于具身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整机或两者兼有的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初创公司数量最多的国家。当前,我国已有如智元机器人、加速进化、星动纪元、星海图、逐际动力、星尘智能、银河通用等众多新锐人形机器人厂商,以及穹彻智能、千寻智能、若愚科技等专注于大模型技术研发的“新秀”。另一方面,英伟达、华为、百度、腾讯、科大讯飞等科技大厂纷纷涉足具身智能领域。宇树科技、傅利叶智能、乐聚机器人、云深处等已有软硬件技术积累的机器人厂商也加入战局。此外,百度、小鹏、地平线等聚焦自动驾驶及智能驾驶相关的公司也涉足其中。
2024年国内创投市场整体趋冷,具身智能却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尤其是人形机器人领域。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前10个月,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就发生56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超过50亿元。在具身智能领域,智元机器人在年内完成了三轮融资,估值已超过70亿元;银河通用年内两轮融资合计达到12亿元,成为2024年中国具身智能赛道的融资“标王”;宇树科技在2月份完成近10亿元的B2轮融资。此外,优必选、千寻智能、星海图、穹彻智能、逐际动力、星动纪元、自变量机器人等多家企业也纷纷获得资本注入。
同时,具身智能技术正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在工业制造、自动驾驶、物流运输、家庭服务、医疗康养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Walker S Lite已入驻极氪5G智慧工厂“实习”,可在不同栈板和流水线上自主导航和负重行走,并与AGV及员工
协同作业完成料箱搬运任务。宇树四足机器人Unitree Go2采用“GPT自动生产控制代码”,支持多种交互功能,还能根据环境做出一些合理反应。腾讯Robotics X的第五代机器人“小五”在养老院的实验场景中,可帮助老人取快递、抱老人起床及执行其他日常任务。
总体而言,具身智能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并受到高度关注。但其发展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主要表现为演示和科研成果的展示,而商业化的实际应用相对较少,且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目前的具身智能仍需要人类智能的介入、缺乏通用基础大模型、即便是发展迅速的人形机器人也均处于训练特定任务的阶段、高质量的海量数据依然稀缺、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还不够清晰等。如,当前备受瞩目的人形机器人,其商业价值已受到不少业内人士的质疑。
因此,面对具身智能的发展热潮,企业在积极投身其中的同时,也需保持审慎态度,理性地评估潜在风险,以规避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资料:
1、具身智能:开启AI与物理世界交互新纪元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