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讨论
主持人:e-works总编 黄培博士
嘉宾(自左至右):
艾普工华市场&咨询总监 杨凯
合力叉车董事、董事会秘书、总经济师 张孟青
江淮汽车集团副总工程师 李世杭
鑫海智桥咨询总监 初中山
销售易华东区销售总监 朱冠亮
赛意供应链管理专家 余志峰
主持人:各位如何看待推进信息化、自动化和精益管理的关系?
李世杭:自动化、信息化、精益管理这传统的技术都没有落后,近年都在动态发展中,和智能制造涉及的很多单元技术和系统技术跨界融合、叠加应用。我认为自动化和信息化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我去参观了西门子的成都智能工厂,最大的体会就是在信息化方面,它是做穿、做透了。很多企业在积极地实践智能制造,这非常好,但是很多企业往往忽视了信息化的基础,在基础上没有做穿、做透。另外,自动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多企业片面地、注重某一点的应用,不注重整个行业的实际情况,不对自动化做系统的规划,也是不行的。而对于精益生产,回归本质,制造业企业要赚钱,就一定要把质量做好。质量、成本、交付期,这三大要素永远是制造业的根本,所有精益生产的理念和方法,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在满足大规模个性化制造的需求下,实现精益生产。
张孟青:在推进合力精益生产的过程中,我有两点收获。第一个是思想,如何能够把目标通过行动来实现?精益要求的是精益求精,越做越好,改善无止尽,所以企业需要改善的思想和改善的文化,这对企业来说具有非常大的价值。第二,如果说智能制造是在天上飘,那么回到地下必须是精益体系,如果不能做到及时有效、准确地将物料送到该送的位置上去,那么就根本谈不上智能制造的过程。所以落地下来,必须让企业的流程、操作都按照精益的要求做到准时、准确、有效。信息化、智能化要落地,精益是必须做的。
主持人:企业在构建智能工厂的过程中,如何解决管理信息化系统之间的集成,同时实现IT与OT的集成?
杨凯:现在很多企业已经有了很多自主开发,或者采购的信息系统。为了实现集成,有的企业会做咨询规划,把现有的小系统、小软件换成更大的、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的系统;有的企业会做多种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现在我们谈得最多的就是标准,一定要先制定信息系统的标准,未来信息系统就按这个标准做数据的交互和建模。
初中山:无论是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还是IT与OT的集成,企业首先要梳理清楚,未来哪些业务可以做加法,哪些可以做减法,通过业务流程的梳理,定义出信息系统之间的交互内容。企业在这方面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取舍,技术层面不应是关注的重点,因为现在技术壁垒基本已经消除了,主要应在管理上多做思考。
朱冠亮: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走了弯路,企业建着建着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基础数据不统一、流程之间衔接存在问题,很多企业不得已要重新做一次整体规划,以及整个流程的贯通。如果在信息系统之间,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就可以避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主持人:企业如何推进云应用的策略?
余志峰:企业管理软件云化的方向,往往会优先选择比较单纯的业务系统,如销售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这些系统相对容易,个性化需求也相对更少,更符合企业云端产品的特性。而像ERP、MES等比较核心的,更具制造企业特性的内部管理系统,会放在第二或者第三步。
张孟青:合力一直在做工业云,在初创阶段就是自己跟自己玩,避免风险的同时也是为了防范信息泄露对业务产生影响。问题是,每个企业都建了自己的云,合力建了合力云,江淮建了江淮云,怎样有效地和客户连接起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企业一直用私有云是不可能走下去的,未来云平台是必然选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既然未来要实现扁平化的社会,那么它一定是在云端实现的,通过云把大家连接起来,所以选择云是必然的。
李世杭:云化是趋势,技术也成熟了,应用的需求也有了。作为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商或者其他行业,基于公有云的应用已经是大家常见的了,而且推广非常快。但是在制造业内,目前比较现实的做法还是先从私有云做起。原来江淮集团下属各子公司系统也不统一,各自的部署地负责各自机房的管理,现在江淮在云化的推进方面效果比较明显。至于公有云的应用,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我非常同意张总的观点,现在很多面向社会、面向公众的应用资源已经放在公有云上去了,这个部分是一个社会趋势,我认为公有云从技术、法规、安全到整个的应用价值体系还是需要一个探讨和发展的过程。
主持人:MES系统的平台化进展如何? MES软件走向云端的前景如何?
杨凯:目前国内这方面走得是比较超前的。MES系统行业的跨度比较大,定制程度很高,企业如何把核心的管理内容放在云上,是很值得探讨的。
初中山:MES云化是不可逆的趋势,现在各大厂商正在修炼自己的内功,陆陆续续都公布自己的云产品。
主持人:请各位举例说明各自企业的工业大数据从何而来,并如何应用的?
余志峰:信息系统最终还是要和业务相结合。很多工业企业希望收集自己不同类别的产品的报修情况、维护数据等,以前只是形成一些表格,数据分散切不及时。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如工程机械企业,就实现了自动采集,以此了解哪些部件是易损易耗件,客户服务人员、维修人员在现场维修时同样可以采集出现问题的情况,这些沉淀下来的数据,未来可以帮助企业支撑整个工艺的提升。
李世杭:工业大数据是非常宽泛的,这个范围怎么聚焦?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企业一定要做数据规划,对内以绩效为主线,对外以客户为中心,江淮汽车目前聚焦在这两个方面。
ICP经营许可证:鄂B2-20080078
(于2003年首获许可证:鄂B2-20030029)
鄂公网安备:420100003343号
© 2002-2025 武汉制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投诉举报电话:027-8759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