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orks数字化企业网  »  文章频道  »  企业管理  »  其他

领导品牌逐鹿市场的“独门暗器”

2009/12/8    来源:e-works    特约撰稿人:贾昌荣      
关键字:领导品牌  营销技巧  行业规则  
领导品牌较市场挑战品牌、跟随品牌而言,具有以下六大竞争优势。

    对于领导品牌,虽然无法完全左右市场,但领导品牌在市场上却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并发挥领导品牌的超凡影响力。领导品牌与普通品牌相比,具有品牌"含金量高"、"特权大"等特点,当然这是领导品牌长期积累的结果。也就是说,对于同业的两个不同品牌,用100亿建立起的品牌资产,与用80亿建立起的品牌资产就是不一样,他们在市场机会面前的胜算不同。如果想毁掉它们,也需要付出不同的程度的努力与投入。对于领导品牌,其领先本身就是一种"势",这种势体现为震慑力、影响力、恢复力。因此,领导品牌必须充分挖掘并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并应用于市场竞争之中。

  总体来说,领导品牌较市场挑战品牌、跟随品牌而言,具有以下六大竞争优势:

  一、制定行业"游戏规则"的权利

  领导品牌往往是行业规则的制定者,即便没有亲自制定,也是规则的建议者。领导品牌不仅仅可以领衔建立行业技术标准、服务标准,还可以通过导向营销为消费者建立消费标准、为竞争对手制定"游戏规则"。对于领导品牌中"领导",其核心含义是"引领",如此理解最为恰当。"一类企业做标准,二类企业做品牌,三类企业做产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领导品牌建立"游戏规则",可以发挥以下几个作用:为未进入者设置壁垒;把已经进入者清理出市场;隔离竞争品牌与消费者等等,这些都是领导品牌角逐市场的巨大资本。

  二、掌握"价格"的神兵利器

  领导品牌往往具有产销规模优势,以及技术领先优势,由此而来的是低成本优势,因此领导品牌往往是市场价格的主导者。但领导品牌却未必是价格战的发起者,价格战往往是市场"搅局者"下的蛋。不过,无论领导品牌是主动发起价格竞争,还是在价格方面接受"搅局者"挑战,都具有足够的应对能力。同时,价格为即将进入者设置了壁垒,让他们觉得利润寡薄而难于进入,同时也是清理市场上的"杂牌军"神兵利器。

  三、在市场上具有优先认购权太阳能产业联盟

  在《22条商规》一书中,有这样一句精彩的论断:"市场营销不是一场产品战,而是一场心智战"。从这个角度来说,让消费者"心动"的过程实际上是真正占有消费者心智的过程,或者真正认知的过程。营销不是产品战,而是认知战。所以,解决让核心消费者心动这一问题,还要从品牌的层面来考虑和操作。任何消费者大脑中都存在着一个品牌集合,或者称之为诱发集合。通常来说,在这个集合里通常只能有1-7个品牌,在这个些品牌中排序第一的为首选品牌。所以,对于酒类新产品,企业要更加注重确保新产品从被导入开始就能有良好表现,并快速进入并抢占消费者心智,甚至打乱诱发集合中原有的品牌排序。领导品牌往往首先进入消费者心智,并在客户或消费者心智中,已经牢牢扎根。所以,领导品牌拥有优先获得客户或消费者响应的机会。

  四、具有市场封锁更大主动权

  这里的封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己织就保护网,以防侵害;二是为竞争对手进行资源遏制。对于防御,表现为领导品牌通过采取设置壁垒、法律性保护等措施,为自己编织一张保护网,防止竞争对手侵害。市场封锁则包括在原料、产品、渠道、广告等方面,诸如控制原料、产品包抄、渠道买断、广告轰炸等措施,让竞争对手难于获得有效的生产经营性资源,以及难于向领导品牌出招。实际上,很多资源都在向竞争中强势的一方倾倒,诸如原料、渠道、广告、人力等诸多方面皆是如此。无疑,这就是领导品牌封锁竞争对手的资本。

  五、拥有更强大的危机恢复力

  领导品牌的抗危机能力比普通品牌要强得多,无论是本企业所遇到的危机,还是遭遇总体危机(诸如经济不景气、行业整体性衰退等等)。一个品牌的竞争力不仅仅在于其创造了多大的销售额,以及创造多少利润,更关键要看在危机时刻品牌的恢复能力。实际上,那些挑战品牌的打击领导品牌的心情恐怕比领导品牌打击他们还要急切,并且领导品牌处于被围剿、被分割之中。所以,领导品牌在竞争对手的打击下"受伤"后,具有极强的恢复力及反击能力。

  六、具有强势政府公关优势

  国家品牌需要城市品牌支撑,城市品牌需要企业品牌支撑。无疑,当一个品牌成为领导品牌后,必然会得到更多的关照。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也曾说:"在国际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脸,松下是我的右脸"。这恰恰说明,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不仅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更代表着国家形象。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营销学上的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但你知道"大营销"吗?"大营销"是在4P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P",即权力、公关,可见具备政府公关优势对于一个领导品牌来说多么重要。(本文选自作者贾昌荣的著作《品牌王道:品牌持续成长的关键性策略》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张敏
本文为作者授权转载文章,任何人未经原作者同意,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e-works不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任何法律责任! 如有异议请及时告之,以便进行及时处理。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兴趣阅读
相关资料
e-works
官方微信
掌上
信息化
编辑推荐
新闻推荐
博客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