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工业机器人产业竞争格局
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装备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生物医药等行业的蓬勃发展,工业机器人市场应用高涨,带动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全球机器人市场持续高涨。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显示,2021年工业机器人新安装量超50万台。美国先进自动化协会(A3)的数据显示,北美洲机器人销售额在2022年连续第二年创下历史新高,带来23.8亿美元的收入。我国自2013年起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2021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超800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占比超50%。国内一家产业咨询平台“智研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电子等新兴行业需求快速增长的推动下,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30.3万台,同比增长15.96%。
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新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计划,将机器人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切入点。从2013年德国政府推出“工业4.0战略”、美国制定《美国机器人路线图:从互联网到机器人》,到2014—2015年韩国提出《智能机器人基本计划(2014—2018)》、日本发布《机器人新战略》,发达国家纷纷以机器人作为重要切入点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这些国家大多进一步加大了对机器人产业的关注力度,制定了新的机器人发展计划。例如:日本为维持其机器人大国的地位,不断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投入;美国发布国家机器人计划。我国也陆续发布了一系列计划或政策,以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具体梳理如表1所示。
高端机器人市场长期被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所垄断。从产业链来看,产业附加值高的上游几乎被日本和德国企业垄断,如日本的发那科、安川电机、川崎重工,以及德国的库卡、瑞士的ABB等都是龙头企业。目前,产业链中游还未形成垄断局面,这也就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主要集中在下游集成应用环节,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且仅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
中国本土机器人企业发展迅速,但国产替代步伐仍显缓慢。随着硬核科技自主创新、国产替代战略的推进,中国本土的机器人企业迅猛崛起,诞生了如埃斯顿、汇川技术、埃夫特、卡诺普、博智林等一批国产品牌。截至目前,全国在业和存续机器人相关企业21.26万家。从地域分布来看,机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五大区域。广东在业和存续机器人相关企业最多,达5.5万家,占全国的25.87%;江苏位居第二,机器人相关企业2.88万家,占全国的13.55%;浙江、山东、上海机器人相关企业超1万家,分别为1.72万家、1.66万家、1.17万家。然而,与市场潜力相比,中国的国产替代步伐仍显缓慢。《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白皮书》显示,2021年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品牌市场占有率为29.1%,较2020年仅有0.4%的增长。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上的优势厂商分布如图1所示。
工业机器人技术创新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进步,工业机器人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在新时期新的产业环境下,工业机器人技术创新也将呈现新的特色。总体来看,未来工业机器人技术创新的重点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一系列计划或政策,以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例如,2021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5个部门发布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目标是使中国成为机器人技术和产业进步的全球领导者。2022年4月,我国发布了重点支持的研发计划,其中“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获得了4350万美元的支持基金。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的目标。在相关政策支持下,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将呈现新的趋势。 作者简介:
傅翠晓,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产业创新与技术预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李航祺,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工程师,主要从事产业创新与技术预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来源:微信公众号“张江评论”
关于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Shanghai Institute science of science,SISS)是我国最早的软科学研究机构之一,成立于1980年1月。科学学所是科学研究类社会公益事业机构,以服务创新决策为宗旨,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应用导向,聚焦科技创新战略、公共政策、产业技术创新、科技创业、统计评价,以及科技与社会等领域,软硬结合、研咨一体,是政府倚重、社会信任、上海领先、全国知名的专业化、平台型、有特色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
SISS产研是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的产业创新研究团队,致力于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和产业变革大趋势,立足上海开展面向区域发展的关键技术选择、重点领域产业科技发展趋势、科技创新重大专项选题、产业技术路线图和产业创新竞争地图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