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优化集成
将膜片弹簧特性计算公式(4)?(7)录入Calculator中,见图7。通过Isight完成设计变量、约束与目标函数的设置,再将遗传算法集成于整个优化流程中,实现整个优化流程的集成与优化,见图8。
3.6 优化结果
经过优化计算,将C1的优化结果统计到Excel表中,如表1所示,将经过优化的2种方案与没有优化的原方案的特性曲线绘出进行对比,如图9所示,图中波动幅度为10%的绿色特性曲线比15%的红色曲线更有优势,在工作行程内,膜片弹簧的压紧力趋势平缓,为换档平顺性与减小操纵力等提供了保障。
表1 C1的优化结果数据(只取了前10行数据)
图9 C1膜片弹簧优化后的载荷位移特性曲线
对应上述两个目标15%与10%的优化结果,得到膜片弹簧相应的结构参数为:L=9,T=2.63,TD=130.34;L=10,T=2.18,TD=137.75。为了便于加工,可以通过圆整膜片弹簧相应的结构参数为L=9,T=2.65,TD=130.5;L=10,T=2.2,TD=137.8。
4 结论
本文通过选用G.SCHRFMMER的膜片弹簧的设计公式(4),对C1离合器的膜片弹簧进行了优化设计,从膜片弹簧的波动幅度15%与10%的目标来看,在膜片弹簧的工作行程内,确实找到了膜片弹簧的两组优化解,从图中绘制的膜片弹簧特性曲线来看,优化后的膜片弹簧特性曲线比优化前设计的特性曲线效果好,从而表明本文所用的设计公式、优化模型及其算法策略是切实可行的,为膜片弹簧的设计优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