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orks数字化企业网  »  文章频道  »  工业自动化控制  »  工业自动化综合

圆桌讨论:智能装备与智能工厂的发展

2017/9/28    来源:e-works    作者:e-works整理      
关键字:智能工厂  

    2017年9月22日,以“智能制造,点亮中国制造业转型的明灯”为主题的“2017(第三届)智能制造国际论坛”,在武汉洲际酒店圆满闭幕。在本次论坛上,嘉宾进行了圆桌讨论,本文根据讨论内容整理而成。

    1

    从左到右:主持人:e-works媒体合作总监 李卓刚

    中车时代电气智能制造负责人 唐皓

    博世制造执行系统研发经理 蔡佩

    佰思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朱锋

    机械六院数字化技术中心总工程师 刘莹

    主持人:最后一个圆桌讨论的环节,我们讨论一下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请上今天的演讲嘉宾以及一位特约来宾,我们一起讨论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评价一个工厂智能化的水平,有哪些关键的指标?

    唐皓:国家有一个标准,我个人很难评价,从我们的目标出发,智能制造工厂水平高不高,客户说了算。客户要求的周期,智能工厂能做到什么程度,他需要JIT是一个月,就必须是一个月,如果做不到就是低水平。

    蔡佩:客户说了算,因为智能工厂它的终极就是交付,从工厂的角度,比如说供应链信息化水平、设备柔性程度可以反映工厂的水平。

    刘朱锋:刚才两位讲的我也非常认同,坦白讲现在国内的智能制造非常热,很多企业是不是从真实的需求出发其实值得商榷,国家在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有一部分企业是自己需求,但是我觉得作为企业来讲,从企业战略出发,要想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作为制造企业,投资项目肯定是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在这个基础之上如何提升经营管理,供应链怎么协同,生产过程中数据的采集,质量管理等要优化。大量的数据采集之后做更深层次的分析,跟企业的宏观指标做对应,对企业来说也是积累的财富,我觉得智能制造的项目至少得两三年之后才能看出带来的价值。

    刘莹:国家有智能工厂成熟度模型的标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是不是真正实现智能工厂的目标,工厂不同的业务领域都有自己的指标。比如是否能够实现数据的驱动,怎样采集数据,怎样有组织去给相应的业务做准确的、建设性的支持,都是评价的标准。我觉得像阿尔法GO自己去推演是实现智能工厂的终极目标。

    主持人:第二个话题,企业在构建智能工厂的过程中,如何解决信息化系统与自动化设备之间的集成?

    刘莹:我们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会发现IT和OT交叉没有做好。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团队要融合,要有一个方法论,就是需要把项目梳理好,把数据传输和业务控制、流程之间的边界找出来。从产品共赢的角度,可能厂商会有一些终端上的解决方案,但是从我们制造企业工程师的角度来看,首先要解决跨学科的融合,才能界定好IT与OT的互相衔接。

    刘朱锋:原来我们是一家做纯软件解决方案的公司,这两年开始做整体方案。首先从业务角度分析,基于业务的IT和设备自动化怎么实现融合。比如说检测,从软件的角度可能是信息的收集。过去搞硬件就是搞硬件,搞软件就是搞软件,最后对在一起总是有偏差,不是技术的问题,很多是业务没有说清楚,最后修改的时候因为项目很复杂,结果就不了了之。

    蔡佩:特别同意其他嘉宾的意见,这是跨学科的难题,但是从博世的经验来说,技术手段上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我们的经验就是首先OT上有这样的技术条件,之后在底部要定义好语义,把OT与IT相对结合,从某种意义讲可以降低跨学科合作当中的成本和难度。

    唐皓:我讲几个现象,在IT与OT融合过程中发现有很多采集到的信息没有应用,采集数据实际上花很大的力气,最后却发现没用。领导层要这个数据那个数据,成本很高,不可能全用自动化。到底IT与OT要结合到什么程度?如果可以由人返回给你信息,就不用自动化。我觉得IT与OT整合里面少了一个因素,就是“人”,信息化、自动化和人,这三者的结合很重要,三者在一起讨论才有可能全部解决。

    主持人:感谢大家参加第三届智能制造国际论坛,我们的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张纯子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e-works
官方微信
掌上
信息化
编辑推荐
新闻推荐
博客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