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步伐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从品牌企业到为品牌代工或提供配套的传统制造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国际化阵营。同时,中国制造企业的国际化模式也在从“出口贸易”向“全球化运营”迈进,逐步建立精耕细作的本土化运营能力,如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供应链、营销网络、研发中心……尤其是海外建厂已成为热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一带一路”、双循环发展和RCEP等政策红利的推动,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步伐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据商务部统计,2022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859.4亿元,增长7.2%,
制造业领域投资增长22.4%。
国际化作为中国企业发展的新引擎,不仅品牌企业国际化步伐依然不减,为品牌代工或提供配套的制造企业也在加大海外投资的战略布局。而当前驱动中国制造企业“走出去”的核心因素主要包括:
一是,拓展国际市场,通过出海进一步巩固、扩大和开辟市场,包括为国外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更好地接近目标市场,开拓新市场等;二是,保证现有客户的及时供应,疫情使跨国供应链的脆弱性显现,而垂直一体化模式更能保障订单准时交付,这也加速了产业链配套环节的出海,如一些零部件企业在发达国家建立为主机厂配套的工厂;三是,寻求更低成本,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消减、
生产成本上升,驱动了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导向型企业主动向东南亚、非洲等低成本、低税负压力的国家转移;四是,规避贸易制裁,自2018年以来贸易摩擦增多,中国产品出口关税壁垒与原产地监管趋严,驱动了我国传统产业外迁;还包括保证关键零部件供应,更好地吸引国际人才、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
另外,中国制造企业的国际化模式也在从“出口贸易”(出口整机或零部件,或者是为国外品牌生产代工产品),向“全球化运营”迈进,逐步建立精耕细作的本土化运营能力,如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供应链、营销网络、研发中心……尤其是海外建厂已成为热潮。
从行业来看,除了工程机械、电子
电器、轮胎、纺服、家居、钢铁等行业企业纷纷赴海外建厂,汽车及零部件、动力电池等行业海外建厂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大。例如,在汽车行业,上汽集团已在海外建立了泰国、印尼、印度、巴基斯坦四个生产基地及散件组装(KD)工厂;奇瑞汽车在全球布局了10个海外工厂;长城汽车在厄瓜多尔、马来西亚、突尼斯和保加利亚等多国建设了散件组装工厂,在俄罗斯、泰国、巴西等地建立了整车制造工厂。另外,比亚迪继2022年9月宣布在泰国建设首家海外电动乘用车生产厂后,还计划在越南建造汽车零部件工厂。在动力电池行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已有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蜂巢能源、远景动力、国轩高科、蔚蓝锂芯、孚能科技、中创新航在内的多家国内锂电池企业官宣在海外建厂,工厂数量达23家,其中,18个工厂公布的了规划产能,总计超366.5GWh。
但是,在中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的征途中,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出海企业想要在海外市场立足并取得成功,需要理解并满足国际市场的标准和法规(例如REACH、ROHS等);需要满足客户的质量和交期要求,通过客户的质量认证;需要注意规避汇率风险,货币贬值和升值都会对企业经营带来影响;需要注意劳工问题,例如上汽集团并购的韩国双龙汽车因为劳资纠纷破产,福耀玻璃在美国设立工厂也坚决不允许设立工会等;需要建立本地化的运营体系,打造本地化的运营团队和人才队伍。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市场日益饱和的国内市场,中国制造企业推进国际化、全球化发展,融入全球产业链,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尽管前路荆棘满途,但唯有“走出去”,才能赢取更广阔的市场。从扎根本土,到放眼全球,中国制造企业正在向广阔的海外市场迈进。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