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10X——ANSYS 17.0新品发布会”于2016年1月29日盛大召开。来自工业界和教育界的近百名嘉宾出席了本次发布会,共同见证仿真研发平台的“10X改变”。发布会上,邀请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安琳博士、ANSYS中国技术经理丁海强、上汽集团技术中心安全与虚拟部戴轶博士、上海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副总裁冯锦璋博士围绕“仿真、改变、创新”展开讨论,本文根据讨论内容整理而成。
图/圆桌讨论现场
(从左至右)
主持人:e-works总编黄培博士
讨论嘉宾:上海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副总裁冯锦璋博士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安琳博士
上汽集团技术中心安全与虚拟部戴轶博士
ANSYS中国技术经理丁海强
主持人:各位专家都是各个领域的精英,请其他三位嘉宾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工作,对ANSYS17.0的发布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冯锦璋博士:我的主要工作,一是应用性的基础研究,二是设计体系的建设,三是工程工业标准,四是国家还没有特别宣布的,宽体飞机发动机项目。
安琳博士:我来自工信部赛迪智库,参加国家核心部门的政策研究工作,某种意义上我们是产业发展或者政策推进的写手。本人加入智库时间不长,但赶上了国家发展的好时机,参与了一些重要文件的起草,我本人是中国制造2025的起草人之一。
戴轶博士:我来自上汽集团技术中心安全与虚拟部,主要负责汽车的一些仿真,包括仿真平台的建设。看了ANSYS17.0的介绍,快十倍,我还是非常期待的。特别是这几年,仿真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真正取得的效果实际上很难量化,压力比较大。ANSYS17.0各方面性能提升十倍,很想把这个数字给总经理看一下,这样的话,我们的压力就会小很多,但是怎样把这个十倍落实到产品效益和研发成本上,我是非常期待的。仔细看了一下具体的产品介绍,速度的提升,精度的提高等方面对汽车成本的控制,包括质量的控制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安琳博士:我对ANSYS比较了解,听完这个发布会,我有一个非常大的感受——我们正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从宣传片看到,不管是功能还是性能,进一步丰富提升,这是量变。站在应用侧的角度,如果有这样的支撑,会慢慢改变底层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和决策层的思路,这样的思路已经不再是聚焦于某个工程问题如何解决,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实现整个流程整合再造,让供应链更早介入,让问题发生在前端,这样的思路会使我们反复提了很多年的系统工程往前走一大步。今天的发布,从产品布局的角度是自下而上的介绍,从我的角度恰恰是反过来的,我认为下一步平台是从上往下。聚焦的不仅仅是求解器,更多的是协同、知识的共享,甚至是下一步所谓的知识自动化。刚才提到很多应用的门槛在降低,很多事情以前是人做,现在是机器做,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在这个关键时刻,企业有没有发生质变呢,我个人认为没有,厂商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用户这边还没做,这个问题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考虑的。
冯锦璋博士:我建议千万不要告诉领导快十倍,这样压力更大。快十倍,这个很有意义。但是这个十倍,能否体现在流程上。我非常同意之前的观点,目前更重要的是端到端的问题,这是一个流程到流程的缩短。我们已经注意到,很多厂商提出设计周期是30个月,我们现在的时间大大落后,ANSYS这样的工具就有可能使我们快速地成为世界一流厂家。
主持人:今天听了丁总的演讲,有两点印象比较深刻,一个是在系统仿真环节,未来在系统仿真领域可以提供更好的方案。另一方面是仿真技术的普及,让更多人应用,应用过程中理解,才能更好地处理仿真和设计的关系。丁总,不知道这几位专家讲的是否体现出ANSYS17.0的价值。
丁海强:ANSYS作为专业的仿真软件厂商,有很多技术,除了刚才说到的,还有流程和各个工具之间的协同。如果整个效率提升了,包括协同提升和流程的改进,要达到十倍的提升是完全有可能的。坦白说,作为单一的求解器,你让它前一个版本和后一个版本真正速度提升十倍,这个技术太难了,除非是有很大的技术突破,现在靠并行技术的应用,靠流程的协同,靠厂商和用户的协同,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主持人:最近发生了几个比较有趣的事情,马斯克的火箭发射了以后又回收了,在航天行业引起很大震动。还有一个公司把回收的又重用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新。马斯克火箭回收那一刻的光鲜,背后是马斯克的九死一生。所以说技术创新是一日千里,可以把一次发射的成本降到几万美金,以前中国最便宜的长城也需要六千万美金。安博士提到了中国制造2025,仿真技术对企业实现中国制造2025究竟有什么样的帮助?请各位专家从你们的角度分析一下。
冯锦璋博士:前一段时间一直在想,仿真这两个字翻译的不是特别好,在中国现在的环境下,叫数字技术可能更好一点。有一个很著名的口号,基本是对的,但仔细分析是有问题的,“发动机不是设计出来的,是试出来的”,强调试验的过程。国内专家很多都认为国外这些航空发动机公司,已经聚集了多少年的实验数据,不需要作实验了,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是近十年来仿真技术的提高,有些实验实在是不需要做了,并不是因为聚集了很多现有数据,到实验数据里挖掘。谈到中国制造2025,仿真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使我们尽快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我们的国家,尤其是工业界,对仿真,对数字计算,往往抱有怀疑的态度,这是我们很大的障碍。第二,我们虽然讲依赖于做实验,但是实验水平又非常低,很多人都认为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仿真技术,这是一个误解,我们做的大部分实验,对于仿真技术的验证没有很大的支撑作用。要把实验做好能够验证仿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工业界,存在这样的倾向,就是重视硬件,不重视软件。如果我们不赶快改变这个理念,跟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距离会进一步拉大。所以我觉得,现在的仿真不仅仅是对工程数据的简单回归,而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