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通胀成为中国经济常态,也深刻影响了制造业。
自下半年以来企业成本压力持续加大,购进价格有较大攀升。11月份,购进价格指数为73.5%,比上月再升3.6个百分点。该指数自8月份以来,持续强劲攀升,目前已达到近两年的最高水平。从行业来看,20个行业全部高于50%,其中有15个行业高于70%。部分行业,如化纤制造及橡胶塑料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高达80%以上。
在持续重压下,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把原材料上涨压力转移给了消费者。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0月份CPI为4.4%,涨幅比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反映价格上涨的企业比重接连上升,11月达到37%,继10月提升2个百分点后,又上升3个百分点。多数企业反映,棉花棉纱等原料市场供应紧缺,市场价格暴涨;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上涨,涨势强劲;煤炭、柴油、钢铁、铜铝有色金属价格上涨势头明显。
价格的上涨推动了PMI(采购经理指数)的增长,表面上看制造业经济扩张增长良好,但制造业却在承受越来越大的生产压力。一方面,大幅提价虽然拉升了企业的出口金额,但是利润却不增反降。以纺织业为例,今年纺织原辅材料成本同比上涨约30%~80%,其中棉花等主要原料涨幅最高超过一倍。企业用工成本也有不同程度上涨。据江浙等地企业反映,工厂招工只有去年的七八成,甚至有的不到50%,企业只能大幅提高员工的薪酬,长三角、珠三角工资涨幅普遍有20%~40%。另一方面,国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客观上也会增加企业环保成本。
PMI在继续上涨,侧面反映出通胀日益严重,制造业的两级分化也日益严重。对于能耗过大的纺织业、出口依赖度较重的低端机电行业以及家装家具行业,因为向上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不佳和成本压力,将接受生死考验。11月,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9个行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在50%以下。而对于与民生紧密相关、产业结构弹性的制造业,需求依旧强劲,发展趋势良好。11月,机电和服装行业新出口订单指数达到60%。装备制造业,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生产指数达到70%以上。
通货膨胀是民生问题,更是制造业的生存问题。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给制造业带来加价、生产的一系列压力。当制造业的国内市场会随着通货膨胀而萎缩,国外市场则受到其他低端国家的挑战,最终将陷入更深的困境。但今年的严重通胀或许是一剂强有力的决心剂,要在上次金融危机下再次经受考验,人们不难发现一切的源头还是尽快摆脱传统、低端制造的模式,向对原材料依赖程度较轻、附加值较高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尽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向制造业转型之路进发。

